
《屍子》卷下:“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賢者之生亦然。”後以“食牛”贊美青少年志壯心雄,氣概豪邁。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 明 李東陽 《題杜日川修撰日會中書兄弟趨朝圖》詩:“食牛驚坐客,渡蟻識胡僧。” 清 黃遵憲 《和周朗山琨見贈之作》:“當時乳虎氣食牛,衆作蟬噪嗤噍啁。”參見“ 吞牛 ”。
“食牛”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字面“吃牛”無關,而是比喻青少年志向遠大、氣概豪邁。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源與典故
出自戰國時期《屍子》卷下:“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意指幼虎、幼豹雖未長出花紋,但已有吞食牛的勇氣,借以贊美少年英才的非凡氣魄。
引申含義
後以“食牛”形容人年少時便展現出雄心壯志,如唐代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寫道:“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 明代李東陽的“食牛驚坐客”亦用此典,突顯少年氣概震懾衆人。
近義表達
該詞常與“氣食牛”同義使用(見),均強調青少年志氣高昂,如清代黃遵憲詩句“當時乳虎氣食牛”。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贊譽語境,如形容才華橫溢的少年英才,或表達對後輩的期許。
需注意,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日常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詩詞賞析或典故引用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屍子》原文及相關詩詞注釋。
《食牛》是指吃牛肉或與牛有關的飲食品,它可以代表烹饪牛肉的行為或指代與牛相關的飲食文化。
《食牛》的拆分部首為“食”和“牛”,其中“食”的部首為“食”,筆畫數為9;“牛”的部首為“牛”,筆畫數為4。
《食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當時人們開始養牲畜,牛成為農民們重要的勞力工具,也是主要的食用動物之一。因此,與牛相關的食物和飲食文化逐漸形成,逐漸演變出了現代的《食牛》概念。
《食牛》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食牛」。
在古代,寫作《食牛》的漢字有一些變體。例如:「食牜」、「食豆」等。
1. 他經常外出食牛,對牛肉很有研究。
2. 這家餐館提供各種美味的食牛料理。
與《食牛》相關的組詞有:炖牛肉、牛肉丸、牛肉幹、牛肉湯、牛排等。
與《食牛》近義的詞語有:食用牛肉、進食牛肉。
與《食牛》反義的詞語有:食羊、食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