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栗的意思、掉栗的詳細解釋
掉栗的解釋
亦作“ 掉慄 ”。顫抖。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 襄王 大懼,形體掉栗,曰:‘謹受令。’”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懼而掉慄,危視而蹟行。” 明 宋濂 《送陳庭學序》:“臨上而俯視,絶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馮茅村送黃肇基序》:“冬則各擁敗絮,掉慄不能文。”
詞語分解
- 掉的解釋 掉 à 落下:掉淚。 減損,消失:掉色。掉價兒。 遺失,遺漏:這一行掉了兩個字。 回轉(僴 ):掉頭。掉轉。 搖擺,引申為賣弄,耍:掉文。掉俏。掉以輕心。掉臂而去。 對換:掉包。掉換。 落在後面:掉隊
- 栗的解釋 栗 ì 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稱“栗子”,味甜,可食:栗色。火中取栗。 發抖,因害怕或寒冷肢體顫動:戰栗。 堅實:“缜密以栗”。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掉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掉栗”意為顫抖,通常指因恐懼、寒冷或緊張導緻的肢體顫動。該詞在部分文獻中也寫作“掉慄”,屬于異體字現象。
二、文獻用例
-
漢代典籍
劉向《新序·雜事二》記載:“襄王大懼,形體掉栗,曰:‘謹受令。’”此處描述人物因極度恐懼而顫抖的狀态。
另見《新序·雜事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懼而掉慄,危視而蹟行。”比喻身處險境時的戰栗反應。
-
明清文獻
明代宋濂在《送陳庭學序》中寫道:“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肝膽為之掉栗。”形容面對險峻景象時的生理恐懼。
清代史震林《西青散記》提到:“冬則各擁敗絮,掉慄不能文。”描繪寒冷導緻的顫抖。
三、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其近義詞如“戰栗”“哆嗦”更常見于口語和書面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查字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掉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掉栗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或物體因失去平衡或受到外力作用而猛烈地向下傾斜或跌落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掉栗的部首是扌(手),其中“扌”表示手的形狀。它的拆分筆畫是14畫。
來源:
掉栗是一個比喻性的詞語,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跌落動作,其中“掉”表示下落,失去平衡;“栗”表示象征性的代詞,意為不穩定或不安的狀态。
繁體:
《掉栗》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掉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掉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他一不小心踩到滑闆上,就掉栗倒在地上。
2. 風勁吹,行人掉栗,紛紛躲避。
組詞:
掉落、掉下、掉包、掉隊、跌倒、跌落、下滑
近義詞:
摔倒、摔跤、滑倒、滾落
反義詞:
站穩、穩住、站立、站立不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