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麗正書院 ”。又稱集賢殿書院。 唐 始置,為中央掌管刊輯、校理經籍,搜羅遺逸圖書,承旨撰集文章的機構。《新唐書·百官志二》:“﹝ 開元 ﹞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脩書院……十二年, 東都 明福門 外亦置麗正書院。十三年,改麗正脩書院為集賢殿書院。” 宋 戴埴 《鼠璞》卷上:“今行在内南門名曰 麗正 。本取重離麗正之義。然麗正乃 唐 集賢院名, 張説 謂麗正乃禮樂之司。麗正書院, 開元 五年建,十三年改為集賢院。”亦省稱“ 麗正 ”。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聖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聖主禮樂之司。”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文享媚香無忝》:“ 張説 擕麗正文章謁友生時,正行宮中,媚香號化樓臺,友生焚以待 説 。”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惟麗正圖書之府,盛 開元 禮樂之司。”
麗正修書院是中國古代官方設立的典籍編纂與典藏機構,名稱蘊含文化深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背景進行解釋:
一、名稱釋義
麗正
源自《易經·離卦》"日月麗乎天",本義為"光明附着于正道"。在機構命名中引申為"彰顯正道,光耀文明"之意。《辭源》釋"麗"有"附麗、光華"之義,"正"指正統、正道。
修書
"修"取《說文解字》"飾也"之本義,引申為編纂、修訂;"書"指典籍文獻。合指"系統整理、校勘編纂典籍"的活動。
書院
唐代指宮廷藏書、修書之所,《唐六典》注:"院者,垣牆圍合之署",特指官方學術機構。
二、曆史實體指代
專指唐代麗正殿書院(後更名集賢殿書院):
▶ 典藏宮廷珍本
▶ 校勘編纂典籍(如《唐六典》《初學記》)
▶ 薦舉學者參修(張說、徐堅等領銜)
▶ 帝王顧問咨詢(《新唐書·百官志》載其"掌刊輯經籍")。
三、詞義流變
該詞屬曆史專名,現代漢語詞典已無獨立詞條,需分釋:
權威參考來源:
麗正修書院是唐代設立的官方機構,主要承擔文獻整理與學術研究職能。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麗正修書院是唐代重要的文化管理機構,标志着官方書院制度的開端,後發展為集賢殿書院,對唐代文獻整理與學術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其性質與宋代以降的教育型書院有本質區别。
百煉白茅香白腰拔類匾毛閉門自守才緼澄虛踳落茨草當塗倒帳雕悍二藏告狀搆敵灌夫駡坐館陶園過制股指華覆回腸虺牀慧悟降尊臨卑岌岌不可終日金斧積言均土可憐宵孔子赉況累形兩好并一好镂刻輪舟冒煙墨杘爬山越嶺貧凍劈腰遷代三朝散绮三院閃縮沈困勢不可擋殊勝太陽燈戃慌吐剛茹柔頽侵外畿盌注委心文質三統獻金消單斜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