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意思、康熙帝的詳細解釋
康熙帝的解釋
康熙帝(1654-1722) : 即“愛新覺羅·玄烨”。清朝皇帝。廟號聖祖,年號康熙。順治帝第三子。1661年八歲即位,初由權臣鳌拜等專權。親政後,設計逮捕鳌拜,掌握大權。1681年平定吳三桂等西南三藩叛亂,1683年攻滅台灣鄭氏政權,後又出兵驅逐盤踞在黑龍江流域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并派索額圖等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确定中俄間東段邊界。繼而又三次率軍親征,打敗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加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他重視農業生産,獎勵墾荒,停止圈地,減輕賦稅,曾頒布法令,規定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統治期間曾制造多起文字獄。
詞語分解
- 康的解釋 康 ā 安甯:康樂(?)。康平。康甯。 空,空虛:蘿蔔康了。 寬闊:康莊。康衢(四通八達的大路)。 無病:康健。康複。康泰。健康。 豐盛:小康。康年。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康熙帝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兩個核心層面:
一、本義解釋(曆史人物指代)
康熙帝特指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烨(1654–1722年),年號“康熙”,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1661–1722年,共61年)。其名號源自滿語“ᠡᠯᡥᡝ ᡨᠠᡳ᠌ᡶᡳᠨ”(Elhe Taifin),意為“安定太平”,寄托治國理想。其統治時期史稱“康熙盛世”,以平定三藩、收複台灣、抵禦沙俄、編纂《康熙字典》等功績著稱(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
治世典範的代稱
漢語中“康熙”常引申為明君治世的象征,代表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的時期。例如“康熙盛世”成為形容鼎盛時期的固定搭配(來源:《辭海》第七版)。
-
文化工程的标志
其敕令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中國首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确立“康熙”一詞與權威性文化典籍的關聯(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
曆史評價的符號
在學術語境中,“康熙帝”常作為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政策的研究載體,如“康熙滿漢一體政策”“康熙科學啟蒙”(來源:《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院)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康熙帝是中國清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康熙盛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基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本名:愛新覺羅·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 身份: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
- 年號:康熙,蒙古語意為“平和甯靜”
- 廟號與谥號:廟號“聖祖”,谥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二、在位與親政
- 在位時間:1661年(8歲登基)至1722年,共61年
- 親政事件:14歲正式親政,康熙八年(1669年)設計逮捕權臣鳌拜,奪回大權
三、主要成就
-
統一與邊疆穩固
- 平定“三藩之亂”(1673-1681年)
- 收複台灣(1683年)
- 擊敗沙俄侵略軍,籤訂《尼布楚條約》(1689年),确立中俄東段邊界
-
經濟與文化
- 治理黃河水患,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
- 推崇漢文化,主持編纂《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
- 支持西方科技引入,如任用南懷仁等傳教士參與曆法改革
四、治國理念與評價
- 寬容政策:注重民族團結,尊重蒙古、西藏等地區宗教信仰
- 曆史評價:被譽為“千古一帝”,開創“康乾盛世”,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
五、其他特點
- 書法造詣:擅長書法,留有禦筆《心經》等作品
- 個人魅力:勤政好學,精通滿、漢、蒙多種語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百科(來源:、2、4、5、9等)。
别人正在浏覽...
悲慕綳褯表演筆鉛伯者不定不快采折漕府插圈弄套臭豆腐川境大旱雲霓頂梁柱仿徨失措費想符葆高齋學士呴嘷簡逸交兵假招子解連環精刻近葉蠲化聚沙成塔空口無憑狂噪愧惕離罷理詣龍刍樓屋忙于沒精打彩蜢虱嚙镞濆衍剽削疋半停分平畫遷奪牽經引禮喬嶽起反親體鵲槎禳避宂職善士施澤說黑道白橐囊危樓下浮小三熙來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