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糧食的口袋。語本《詩·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鄭玄 箋:“乃裹糧食於橐囊之中。”《胭脂血·赴援》:“橐囊先罄将何食?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但他覺得地方還不夠,又才準備起糧食在橐囊裡面,又準備起弓矢幹戈斧钺,要到鄰近去辟土開疆。”
“橐囊”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橐囊”指盛放糧食的口袋,屬于古代儲糧工具。該詞由“橐”和“囊”組合而成,兩者均指袋子,但形制略有差異:
源自《詩經·大雅·公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鄭玄箋注進一步說明:“乃裹糧食于橐囊之中。”。後世文獻如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也引用此詞,描述古人遷徙時用橐囊攜帶糧食和武器的場景。
需注意“橐囊”與“囊橐”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例如描述古代生活場景時引用。
《橐囊》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木木木囗,其中木為左右結構的上下文,意味着和樹木相關;囗為包圍結構,表示囊袋的形狀。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種形狀像袋子的容器,通常是用來裝載貴重物品或者食物。
【來源】
《橐囊》一詞最初出現在《辭海》這本字典中。它是由橐和囊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橐的本義是指用來馱運物品的靈車,囊的本義是指袋子。由于橐囊的形狀像袋子,所以這個詞被用來比喻負重物、背負重擔的行為。
【繁體】
在繁體字中,《橐囊》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構字結構。木木木囗這幾個部首在繁體中也沒有發生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橐囊的形狀稍微有些變化。橐字是由車和句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表示用車馱運物品;囊字是由⺩和囗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代表包裹,囗代表袋子。總體來說,古代的橐字和囊字的造形更加簡潔。
【例句】
1. 他背着一隻空橐囊,準備去山上采集野果。
2. 這個旅行者帶着一個裝滿了物品的橐囊,步履艱難地向前走。
【組詞】
組詞:橐駝、囊括、背囊
【近義詞】
近義詞:背囊、包囊、袋囊
【反義詞】
反義詞:輕松、解囊、釋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