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禳避的意思、禳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禳避的解釋

祭神避禍。《資治通鑒·晉成帝鹹康八年》:“是以達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當擇人事之勝理,思社稷之長計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禳避”是一個由“禳”和“避”組成的複合詞,結合了兩種不同的消災方式:

  1. “禳”的含義
    指通過祭祀、祈禱或法術等儀式來消除災禍,如禳災、禳解。例如《周禮》中記載的“以禳禮哀圍敗”,即通過儀式化解災難。

  2. “避”的含義
    意為主動躲避、回避。如《說文解字》解釋“避,回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避秦時亂”即用此意。

  3. “禳避”的整體意義
    綜合了“禳”的主動化解與“避”的被動躲避,指通過祭祀與回避雙重手段來遠離災禍。例如古代遇到瘟疫時,可能既舉行驅邪儀式(禳),又遷移居所(避)。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民俗語境,如《左傳》中記載的“禳火于玄冥”,若結合遷移行為,即可視為“禳避”的實例。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述傳統習俗時仍可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禳避:什麼意思

《禳避》(ráng bì)一詞是指為了避免或消除災禍、厄運而進行的儀式、祭祀或祈禱。它可以用于形容人們通過一定的宗教或文化習俗來祈求平安和吉祥。

拆分部首和筆畫

《禳避》一詞的部首是示字旁(示)和辶,拆分後可以得到禸和辶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與繁體

《禳避》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常見于古代經典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禳避」,筆畫數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禳避可能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關于禳避的寫法有時會出現「禳辟」、「避禳」等不同的表述。這些寫法的基本含義和現代規範寫法相同。

例句

1. 在農村,人們常常舉行一些祭祀儀式來禳避自然災害。

2. 春節期間,我們家人會合力祈禱,希望能禳避一年的厄運。

組詞

- 禳禍:進行祭祀或儀式以避免災禍。

- 禳草:用草藥進行祭祀或驅靈。

- 禳除:除去災難或厄運。

近義詞

避禍、辟邪、驅兇

反義詞

招禍、招邪、招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