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康熙帝的意思、康熙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康熙帝的解释

康熙帝(1654-1722) : 即“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皇帝。庙号圣祖,年号康熙。顺治帝第三子。1661年八岁即位,初由权臣鳌拜等专权。亲政后,设计逮捕鳌拜,掌握大权。1681年平定吴三桂等西南三藩叛乱,1683年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后又出兵驱逐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并派索额图等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间东段边界。继而又三次率军亲征,打败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停止圈地,减轻赋税,曾颁布法令,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统治期间曾制造多起文字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康熙帝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两个核心层面:


一、本义解释(历史人物指代)

康熙帝特指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年号“康熙”,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661–1722年,共61年)。其名号源自满语“ᠡᠯᡥᡝ ᡨᠠᡳ᠌ᡶᡳᠨ”(Elhe Taifin),意为“安定太平”,寄托治国理想。其统治时期史称“康熙盛世”,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编纂《康熙字典》等功绩著称(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引申义与文化象征

  1. 治世典范的代称

    汉语中“康熙”常引申为明君治世的象征,代表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例如“康熙盛世”成为形容鼎盛时期的固定搭配(来源:《辞海》第七版)。

  2. 文化工程的标志

    其敕令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中国首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确立“康熙”一词与权威性文化典籍的关联(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3. 历史评价的符号

    在学术语境中,“康熙帝”常作为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政策的研究载体,如“康熙满汉一体政策”“康熙科学启蒙”(来源:《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康熙帝是中国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康熙盛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基础。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二、在位与亲政

三、主要成就

  1. 统一与边疆稳固

    • 平定“三藩之乱”(1673-1681年)
    • 收复台湾(1683年)
    • 击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确立中俄东段边界
  2. 经济与文化

    • 治理黄河水患,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 推崇汉文化,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
    • 支持西方科技引入,如任用南怀仁等传教士参与历法改革

四、治国理念与评价

五、其他特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历史文献或权威百科(来源:、2、4、5、9等)。

别人正在浏览...

奥絶败力班璘边见苍浪弛侯歹话定省鹗立房祠房幄飞化趺萼更多更覆更嫁耕农哥窰诟斥狗爪子黑桦皇太弟诲谆假吏僵梁贱蔑剪纸片儿进水口酒佐居鬼钧解军库克承刲股零售林木利生龙案率马以骥卖文起除青组热渴忍得日食钱散屦上将军上衽赦令十倍释解黍醴讨征缇幔通事微节诬构嫌贰相同熂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