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者,成霸王之業者。伯,通“ 霸 ”。《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 伯樂 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世儒隻講得一箇伯者的學問,所以要知得許多陰謀詭計,純是一片功利的心,與聖人作經的意思正相反。”
“伯者”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霸者”相通,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伯者”指成就霸王之業的人。“伯”在此處為通假字,通“霸”,即通過武力或權謀建立霸權的人物。例如《漢書·梅福傳》提到“不循伯者之道”,強調不遵循霸道治國()。
語境延伸
儒家學者常将“伯者”與“王者”(推行仁政的君主)對比。如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批評世儒“隻講得一箇伯者的學問”,認為霸術偏重功利,與聖人之道相悖()。
曆史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評價或儒家思想讨論中,帶有一定批判性,暗指重功利而輕德政的統治方式。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書》《傳習錄》等古籍原文。
伯者(bó zhě)這個詞是指關于帝王家族中長兄或其他尊長兄弟的稱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兄長地位尊貴,有着重要的家族責任和義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伯:從“人”字旁,一共6畫。
者:從“耳”字旁,一共8畫。
來源:伯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家族制度。伯者一詞最早出現在《毛詩·大雅·思齊》中,用來形容兄弟間的關系。
繁體:伯者的繁體字為「伯者」,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伯者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進化的過程中,書寫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具體的古時漢字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字書記載。
例句:他是我家的伯者,承擔着一家人的責任和管理。
組詞:伯者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比如伯者關系、伯者之誼等。
近義詞:伯者的近義詞是兄長。
反義詞:伯者的反義詞是弟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