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龍須草。可作馬料,故稱。 曾慥 《類說》卷五引 晉 王嘉 《拾遺記》:“ 東海 有島曰 龍駒川 , 穆天子 養八駿處。島中有草名龍芻,馬食之,日行千裡。”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題達上人藥圃》之二:“教疏兔鏤金弦亂,自擁龍芻紫汞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石龍刍》:“刈草包束曰芻,此草生水石之處,可以刈束養馬,故謂之龍芻。”參見“ 龍鬚草 ”。
“龍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龍須草(學名:Juncus effusus),因古代常作為優質馬飼料而得名。該草具有細長如龍須的形态特征,常見于濕地環境。
源自晉代《拾遺記》記載:周穆王在東海龍駒川飼養八匹神駿時,島上生長的龍刍草被用作馬飼料。傳說馬匹食用後能獲得超凡腳力,所謂「一株龍刍,化為龍駒」。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題達上人藥圃》中寫道:「自擁龍刍紫汞肥」,南朝沈約《奉和竟陵王藥名詩》也有「龍刍汗奔血」的表述,顯示該植物在古代文學中的意象運用。
需注意個别文獻(如)将其解釋為「尊貴者淪落」的成語,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屬于釋義混淆。建議以植物釋義作為主要理解方向。
提示: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文學用例,欲查看完整文獻可參考《拾遺記》《類說》等古籍。
《龍刍》是一個常用詞彙,表示飼養龍的牧場或者龍的飼料。
根據字典的解釋,龍刍由兩個部首組成:龍 (long) 和刍 (chu)。其中龍部是姓氏部首,刍部是草字頭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龍(龍):5畫,刍:8畫。
《龍刍》這個詞來源于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由于傳說中龍的來源與神秘的仙境有關,所以龍刍也是維持龍的生活所需的食物。
《龍刍》的繁體字為「龍芻」。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寫作《龍刍》的漢字形式分别為「龍草」或「龍草料」。
1. 我們需要準備足夠的龍刍來喂養這條巨龍。
2. 他們在荒野中建立了一座龍刍場,專門培育神獸龍。
龍物、龍糧、龍食是與《龍刍》相關的組詞。
龍食、龍飼料是與《龍刍》意思相近的詞語。
龍糟、龍饑是與《龍刍》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