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開士的意思、開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開士的解釋

菩薩的異名。以能自開覺,又可開他人生信心,故稱。後用作對僧人的敬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提婆 初至,為 東亭 第講《阿毗曇》” 劉孝标 注引 晉 慧遠 《<阿毗昙心>叙》:“有出家開士字 法勝 ,以《阿毗曇》源流廣大,卒難尋究,别撰斯部。”《釋氏要覽》卷上:“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 前秦 苻堅 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 唐 顔真卿 《懷素上人草書歌》序:“開士 懷素 ,僧中之英。” 清 趙翼 《登金山塔頂放歌》:“不見古開士,懸崖撒手淩蒼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開士”是佛教用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解釋

開士(kāi shì)原為菩薩的異名,指能自我覺悟并引導他人開啟信心者。後引申為對僧人的尊稱,尤其在唐宋文獻中常見。


二、詞源與演變

  1. 佛教來源

    • 源自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或“覺悟者”。因菩薩既能自修佛法,又能教化衆生,故稱“開士”。
    • 前秦苻堅曾賜有德行的僧人“開士”稱號,強化了其作為僧人尊稱的用法。
  2. 文學化用

    • 唐代詩人李白在《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嶽僧方外》中寫道:“衡嶽有開士,五峰秀真骨”,以“開士”贊譽高僧。
    • 清代趙翼《登金山塔頂放歌》也沿用此稱:“不見古開士,懸崖撒手淩蒼茫”。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概念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網頁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開士

開士(kāi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開”和“士”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開士的“開”字的部首是“丨”,總共有四個筆畫;“士”字的部首是“士”,總共有五個筆畫。

來源

開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早在《詩經》中就有提到“大開墜破”的意思,後來衍生為“開士”的用法。

繁體

開士的繁體字為「開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開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在六書中,“開士”的字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是一位勇敢無畏的開士,敢于挑戰任何困難。

2. 這個新公司正在尋找一批有開士精神的員工。

組詞

開士+心思=開士心思

開士+精神=開士精神

近義詞

勇士、戰士、武士

反義詞

怯士、膽小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