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侯的意思、通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侯的解釋

[first rank] 秦漢時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稱徹侯、列侯。

爵通侯。——《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爵位名。《戰國策·楚策一》:“ 楚 嘗與 秦 構難,戰於 漢中 。 楚 人不勝,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漢中 。” 鮑彪 注:“徹侯, 漢 諱 武帝 作‘通’,此亦 劉向 所易也。”《漢書·高帝紀下》:“通侯諸将,毋敢隱朕。” 五代 齊己 《賀行軍太傅得白氏東林集》詩:“常聞 荊 渚通侯論,果遂 吳 都使者傳。” 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三:“栽花種樹,掃地烹茶,絶無一點貴介通侯氣态。”參見“ 徹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侯(tōng hóu)是中國古代爵位名稱,起源于秦漢時期,為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等級,後因避諱改稱“列侯”,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與政治特權。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與曆史背景

  1. 爵位等級

    通侯位列秦漢二十等爵之首,是異姓功臣可獲得的最高封爵,地位僅次于諸侯王。受封者享有封邑(食邑),可征收租稅,并擁有“侯國”的行政管轄權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等爵……徹侯最高。”(注:徹侯即通侯前身)

  2. 名稱演變

    • 徹侯:秦制原名,取“爵位通達,功德徹于王室”之意(《漢書·百官公卿表》顔師古注)。
    • 通侯:西漢為避漢武帝劉徹名諱,改“徹”為“通”,《漢書》中多稱“通侯”。
    • 列侯:東漢後逐漸改稱“列侯”,成為後世主流稱謂(如《後漢書·百官志》)。

二、制度特征與社會地位

  1. 封授對象

    主要授予立有軍功的将領(如韓信封淮陰侯)或輔佐王朝的重臣(如蕭何封酂侯),非皇室宗親所能及 。

  2. 特權與義務

    • 經濟特權:按封戶數量征收賦稅(如“食邑萬戶”即“萬戶侯”)。
    • 政治權力:可自行任命侯國官吏,但需中央核準;有義務守衛疆土、奉诏出征 。
    • 禮制地位:位次三公,金印紫绶,享有奏事不稱名、入朝不趨行等禮儀優待(《漢舊儀》)。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影響

  1. 詞義溯源

    “通”取“顯達、尊貴”之義(《說文解字》:“通,達也”),凸顯爵位之顯赫;“侯”為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象征封疆守土之責。

  2. 文學意象

    後世詩詞常以“通侯”代指功名巅峰,如李賀《南園》“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反映時人對這一爵位的推崇 。


權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通侯”是秦漢時期的一種爵位,屬于侯爵中的最高等級,在不同曆史階段也被稱為“徹侯”或“列侯”。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通侯是秦漢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主要授予功勳卓著的臣子,享有封地和食邑。其名稱因避諱而演變:

2.曆史出處

3.地位與特權

通侯可享受封地租稅(如萬戶侯)、政治特權(如參與朝議),但無實際治民權,以避免地方割據。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4.區分“通侯”與“通候”

需注意“通候”(tōng hòu)為另一詞語,意為“互相問候”,如清代魏源書信中的用法,與爵位“通侯”無關。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和史籍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舉百捷跛蹩朝英撐委籌局丑态百出憚漫道具鈍漢惡賓二十四節氣改過不吝幹九革鞜慣竊含垢納汙含鈴子耗磨怙侈教閱謹重軍帖看香頭考取刻骨銘心阃業亮麗陸味曼暖門靜脈礣砎木蕖炮車千歲鶴歸齊州衢關柔辔散鼓砂鍋搗蒜沙阬深策哂然神醫史翰十年窗下無人問世宗水闊山高樹幟司計邃旒蹄髈亭隊通識頭陣徒長菵露威光夏苗相腳頭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