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rst rank] 秦漢時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稱徹侯、列侯。
爵通侯。——《漢書·李廣蘇建傳》
爵位名。《戰國策·楚策一》:“ 楚 嘗與 秦 構難,戰於 漢中 。 楚 人不勝,通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漢中 。” 鮑彪 注:“徹侯, 漢 諱 武帝 作‘通’,此亦 劉向 所易也。”《漢書·高帝紀下》:“通侯諸将,毋敢隱朕。” 五代 齊己 《賀行軍太傅得白氏東林集》詩:“常聞 荊 渚通侯論,果遂 吳 都使者傳。” 清 大汕 《海外紀事》卷三:“栽花種樹,掃地烹茶,絶無一點貴介通侯氣态。”參見“ 徹侯 ”。
“通侯”是秦漢時期的一種爵位,屬于侯爵中的最高等級,在不同曆史階段也被稱為“徹侯”或“列侯”。具體解釋如下:
通侯是秦漢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主要授予功勳卓著的臣子,享有封地和食邑。其名稱因避諱而演變:
通侯可享受封地租稅(如萬戶侯)、政治特權(如參與朝議),但無實際治民權,以避免地方割據。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需注意“通候”(tōng hòu)為另一詞語,意為“互相問候”,如清代魏源書信中的用法,與爵位“通侯”無關。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和史籍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通侯(tōng hóu)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講解。
通侯的拆分部首是「辶」和「人」。其中,「辶」是走之意思,表示與行走相關的含義,而「人」則表示這個字與人有關。通侯的筆畫數為八畫。
通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在這裡,「通侯」指的是史官與君主交流、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
通侯的繁體字為「通侯」,并未有繁體字形式的變化。
舊時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傳統的通侯字會将其寫作「嗵候」。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見到。
1. 他是皇帝朝廷的通侯,負責傳遞各項政令。
2. 史官應當以通侯的方式将曆史信息傳承下去。
通侯在組詞中常出現的詞彙有:通侯虎符、通侯文牒、通侯宣诏等。
與通侯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傳達、傳履、遞交等。
與通侯意思相反的詞彙有:阻隔、不通、封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