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北鬥七星及輔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 唐 韓偓 《夢中作》詩:“九曜再新環北極,萬方依舊祝南山。”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沖九曜,遠映三臺。”
(2).亦稱“ 九執 ”。指梵曆中的九星。梵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兇。九星為:一、日曜(太陽),二、月曜(太陰),三、火曜(熒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歲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鎮星),八、(黃旛星),九、計都(豹尾星)。九星與日時相隨逐而不離,故又稱“九執”。梵曆于 唐 開元 年間傳入我國,稱“九執曆”。九星配日法曾為我國曆法所采用,後删棄。
(3).道教語。日的别稱。《雲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
“九曜”一詞在傳統文化和天文學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
如需更深入研究,可查閱《文子》《九執曆》等古籍或道教文獻。
《九曜》是一個指代天體運行的詞,九曜通常用來描述古代對太陽、月亮、火星、水金、木金、金星、土金以及北辰等九顆天體的運行軌迹或其代表的意義。
《九曜》的部首是“日”,拆分後的筆畫是五畫。
《九曜》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如《周易》、《尚書》等。它是古人觀測天象和推算運行規律的結果,被廣泛運用于古代天文學、占卜學和命理學等領域。
《九曜》的繁體字為「九瑤」。
古時候,《九曜》的漢字寫作「九瑤」,瑤字旁為部首,分别是「》九、灬石、」和「ㄥ音東」。
1. 古人将《九曜》視為吉祥之象,将其用于蔔算和命理學。
2.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可見到描述《九曜》的詩句。
3. 學者們對《九曜》的研究深入而廣泛。
九曜周期、日曜星、曜日、金曜日、曜光等。
星宿、恒星、天體等。
黑暗、無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