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柿葉的意思、柿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柿葉的解釋

(1).柿樹的葉子。經霜即紅。詩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唐 白居易 《寄内》詩:“桑條初緑即為别,柿葉半紅猶未歸。” 宋 蘇轼 《睡起》詩:“柿葉滿庭紅顆秋,薰爐沉水度春篝。” 元 虞集 《答錢翼之》詩:“閉門三月梨花雨,徧寫千林柿葉霜。”

(2).《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 虔 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 慈恩寺 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後常用“書柿葉”為勤苦習字的典故。 宋 蘇轼 《孫莘老寄墨》詩之三:“瓦池研竈煤,葦管書柿葉。” 宋 楊萬裡 《食雞頭子》詩之二:“卻憶吾廬野塘味,滿山柿葉正堪書。”

(3).绫名。《事物異名錄布帛·绫》引 晉 郭義恭 《廣志》:“柿葉,今時綾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柿葉,指柿科植物柿樹(Diospyros kaki Thunb.)的葉片。其釋義可從以下維度展開:


一、基礎釋義

  1. 植物學特征

    柿葉呈橢圓形或倒卵形,葉面深綠色、質地厚實,葉背常覆有絨毛。葉脈清晰,邊緣無鋸齒或具波狀鈍齒,屬單葉互生結構。秋冬季節葉片常變為橙紅色,具觀賞性。《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柿樹的葉子”。

  2. 傳統藥用價值

    據《本草綱目》記載,柿葉性寒、味苦,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清熱解毒、止血降壓之效。現代研究亦發現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及維生素C,可制為保健茶飲(柿葉茶)。


二、文化意象與典故

  1. "柿葉學書"典故

    唐代鄭虔曾貧而習書,因無紙遂取柿葉練字,終成大家。事見《新唐書·鄭虔傳》,後以“柿葉臨書”喻勤學苦練。南宋陸遊亦有“屋角成金字,溪流作穀紋。斜通小橋路,半掩夕陽門。孤艇沖煙過,疏鐘隔塢聞。杜門非獨病,實自厭紛紛”之句,提及柿葉秋景(《劍南詩稿》)。

  2. 民俗象征意義

    因“柿”諧音“事”,民間常以“柿葉”入畫,與柿子組合為“事事如意”題材,多見于傳統年畫及工藝品紋飾。


三、現代應用拓展


附:文獻中的柿葉形态示例

《中國植物志》描述其:“葉紙質,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8厘米,寬2.8-9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近圓形”。

網絡擴展解釋

“柿葉”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綜合文學、藥用及曆史典故等層面如下:

一、植物學定義

柿葉指柿樹(柿科植物)的葉子,呈橢圓形或卵形,表面深綠色,經霜後變為紅色。其自然特性使其在秋景中尤為醒目。


二、文學意象

  1. 秋色象征
    古代詩文中常以柿葉渲染秋景,如:

    • 白居易《寄内》:“柿葉半紅猶未歸”
    • 蘇轼《睡起》:“柿葉滿庭紅顆秋”
      通過紅葉與秋果的對比,營造深秋意境。
  2. 文化典故
    唐代鄭虔曾用柿葉練字,《新唐書》記載他取慈恩寺柿葉數屋習書,故“書柿葉”成為勤學典故。蘇轼詩中“葦管書柿葉”亦引此意,喻刻苦精神。


三、藥用價值

柿葉在中醫藥中有以下應用:


四、其他用途

古代有以“柿葉”命名的绫布,屬絲綢類織物(見《廣志》記載),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柿葉”既是自然之物,又承載文化意蘊與實用價值,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挨晚熬炙暴公子常賃常州詞派成衣持喪村艇大出喪瞪眄抖擻婀娜兒童節煩聩犯難番下分文不直臯傅高燒鈎辀股份故舊還帶還複還田賤材翦爪郊門介然僦房決撒舉事拒守棱觚龍币羅陳緑褠鳴珂巷南非譜表親寵輕帻秦柱全武行入限山凹扇隤沈燃濕薄肆手送往勞來宿會素軒天麟王内尪怯先正蕭澹蕭牆禍起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