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柿樹的葉子。經霜即紅。詩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唐 白居易 《寄内》詩:“桑條初緑即為别,柿葉半紅猶未歸。” 宋 蘇轼 《睡起》詩:“柿葉滿庭紅顆秋,薰爐沉水度春篝。” 元 虞集 《答錢翼之》詩:“閉門三月梨花雨,徧寫千林柿葉霜。”
(2).《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 虔 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 慈恩寺 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後常用“書柿葉”為勤苦習字的典故。 宋 蘇轼 《孫莘老寄墨》詩之三:“瓦池研竈煤,葦管書柿葉。” 宋 楊萬裡 《食雞頭子》詩之二:“卻憶吾廬野塘味,滿山柿葉正堪書。”
(3).绫名。《事物異名錄布帛·绫》引 晉 郭義恭 《廣志》:“柿葉,今時綾名。”
“柿葉”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綜合文學、藥用及曆史典故等層面如下:
柿葉指柿樹(柿科植物)的葉子,呈橢圓形或卵形,表面深綠色,經霜後變為紅色。其自然特性使其在秋景中尤為醒目。
秋色象征
古代詩文中常以柿葉渲染秋景,如:
文化典故
唐代鄭虔曾用柿葉練字,《新唐書》記載他取慈恩寺柿葉數屋習書,故“書柿葉”成為勤學典故。蘇轼詩中“葦管書柿葉”亦引此意,喻刻苦精神。
柿葉在中醫藥中有以下應用:
古代有以“柿葉”命名的绫布,屬絲綢類織物(見《廣志》記載),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柿葉”既是自然之物,又承載文化意蘊與實用價值,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柿葉》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指的是柿樹的葉子。
《柿葉》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具體它由七個筆畫構成。
《柿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柿樹是一種生長在我國南方溫暖地區的常見果樹,其葉子在中國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義。
在繁體字系統中,《柿葉》這個詞通常寫作「柿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柿葉》這個詞會有一些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柹」和「艾」。
1. 秋天的陽光灑在柿葉上,映出一片金黃。
2. 柿葉隨風飄落,預示着寒冬的臨近。
柿子、柿餅、柿酒、柿香、柿鋪
柿葉的近義詞有樹葉、葉片、葉子等。
柿葉的反義詞是其他植物的非葉部分,例如樹幹、樹枝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