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壒的意思、浮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壒的解釋

飛揚的灰塵。 唐 劉禹錫 《和牛相公兼寄李蘇州》:“凡禽不敢息,浮壒莫能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壒(fú à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為生僻,其核心含義指飄浮在空中的塵埃或塵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


一、字義解析

  1. 單字釋義

    • 浮:本義為漂于水面,引申為飄動、懸浮于空中。
    • 壒(ài):古同“埃”,指塵土、塵埃。《說文解字》釋:“壒,塵也。”

      組合義:二字疊加強調塵埃懸浮于空中的動态意象。

  2. 整體詞義

    指空氣中飄浮的細小塵土,常見于古典詩文,多隱喻世俗瑣碎或微不足道之物。

    例:北宋蘇轼《次韻劉景文見寄》:“留子非為十日飲,要令浮壒掃胸腹。”

    (此處“浮壒”喻指心中雜念)


二、典籍溯源

  1. 古代辭書

    • 《玉篇·土部》:“壒,塵也。”
    • 《廣韻》:“壒,塵埃。”

      參見《漢語大詞典》"浮壒"詞條,釋義為“飛揚的灰塵”。

  2. 文學用例

    • 南宋陸遊《幽居》:“浮壒不滿甑,濁酒時開尊。”
    • 清代黃景仁《題可堂印譜》:“掃除浮壒見天機,金石镌摹識古意。”

三、文化隱喻

古人常以“浮壒”象征:

  1. 世俗紛擾:如蘇轼以“掃浮壒”喻澄澈心境。
  2. 生命渺小:塵埃飄忽不定,暗喻人生短暫無常。
  3. 環境污濁:指代渾濁的空氣或塵世喧嚣,如《宋史》載“風起浮壒,雨潦浸道”。

四、現代應用

該詞今罕用于口語,但可見于: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浮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中“壒”讀作ài,本義為塵土、塵埃。結合“浮”字,“浮壒”可理解為飄浮的塵埃,常用于文學或古文中描述空氣中懸浮的細小顆粒物,如灰塵、沙塵等。例如,在描寫環境或天氣時,可能用“浮壒”形容風沙彌漫的景象。

補充說明:

  1. 字義拆分:
    • 浮:飄動、懸浮;
    • 壒:塵土(《說文解字》釋為“塵也”)。
  2. 應用場景: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您有該詞的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提供進一步信息以便更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班氏廬慚鄧禹钗梳城子崖遺址敕牒帶袵大小阮點撆釣徒弟靡東朔渡口恩公伐毛洗髓反臉分風歌賣鶴關紅缸将事加役流界畫捷敏抗折客套闌逸老着臉龍睛鳳頸論覈邏察馬勺子鳴和鸾命屦謀畔跑破鞋缥書羌無故實凄風苦雨蚑蛷崎危期許覰定榷征屈橋上下水山回路轉生米熟飯生死相依神經審然瘦猴似的雙陸說得過去殊音肆虐橫行腿杆韋沓文箫無種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