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職務,準備另外選人充任。《清會典事例·吏部·各官開缺》:“凡大小官員,由開列推陞者,以奉旨科抄到部日開缺;承襲官爵者,由該旗咨文到日開缺。” 清 龔自珍 《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後》:“廷議以遠戍上。其子 奕清 請代父往,竟曲從之,革職,有旨不開缺。” 康有為 《上清帝第六書》:“其本道有才者,即可特授,否則開缺另候簡用,即以道缺給之。”
“開缺”是一個曆史行政術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職位因故空缺的情況,具體解釋如下:
指舊時官員因死亡、離職、丁憂(守喪)等原因無法繼續任職,導緻職位暫時空缺,需另選他人接替。例如,官員因病辭職或被免職時,朝廷會宣布該職位“開缺”,等待新任命。
現代行政體系中,“開缺”一詞已不常用,類似情況一般稱為“職位空缺”或“編制出缺”,且選拔流程更加标準化。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制度背景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文獻。
開缺,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開(右邊為開部,一筆)缺(上部為缶部,下部為刍部,共五筆)。
來源:開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書法,當時字字結構複雜,有些字的筆畫形狀相對固定。在某些字的構成中,有一部分筆畫留空,稱為“開缺”。開缺的目的是為了遵守書寫的規範,使字形清晰可辨。
繁體寫法:開缺。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開缺在古代書法中更為常見,筆畫的形狀和順序也具有一定的變化。
例句:
1. 這篇文章的開頭十分開缺,缺少了必要的引言。
2. 考試結果揭曉後,我的名字卻意外出現在了名單的開缺處。
組詞:開頭、開關、缺口、補缺。
近義詞:欠缺、不足、短缺。
反義詞:充足、飽滿、完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