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開缺的意思、開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開缺的解釋

舊時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職務,準備另外選人充任。《清會典事例·吏部·各官開缺》:“凡大小官員,由開列推陞者,以奉旨科抄到部日開缺;承襲官爵者,由該旗咨文到日開缺。” 清 龔自珍 《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後》:“廷議以遠戍上。其子 奕清 請代父往,竟曲從之,革職,有旨不開缺。” 康有為 《上清帝第六書》:“其本道有才者,即可特授,否則開缺另候簡用,即以道缺給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開缺"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色彩的行政術語,指官員因離職、調任、去世等原因導緻職位空缺,需由朝廷或上級機構重新選任人員填補。該詞常見于古代職官制度語境,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的描述。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開"意為"開啟、解除","缺"指"空缺的職位",二者組合表示"解除原有任職狀态,形成職位空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官吏因故去職,免除其職務,準備另選他人充任"(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

  2. 詞性特征

    作動詞使用,常見搭配如"開缺候補""開缺另選"。清代《吏部則例》載:"官員丁憂者,開缺守制二十七個月",體現其在職官制度中的程式性特征(來源:《中國曆代職官辭典》)。

二、曆史背景

  1. 制度淵源

    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員缺"制度,至明清形成完備的開缺程式。清代《欽定大清會典》規定四類開缺情形:病故、丁憂、革職、升遷,每種情形對應不同的候補機制(來源:《清代職官制度研究》)。

  2. 現代轉化

    當代語言使用中,"開缺"衍生出比喻義,如"崗位開缺"可泛指職位空缺需招聘,但該用法仍帶有書面語色彩(來源:《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

三、用法示例

  1. 古籍用例

    《清史稿·選舉志》載:"總督出缺,著即開缺,由吏部推舉應升人員"(來源:《二十五史詞語通釋》)。

  2. 文學引用

    茅盾《子夜》中:"這個肥缺既經開缺,各方勢力便暗潮湧動",展現其社會文化内涵(來源:《中國近現代文學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開缺”是一個曆史行政術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員職位因故空缺的情況,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舊時官員因死亡、離職、丁憂(守喪)等原因無法繼續任職,導緻職位暫時空缺,需另選他人接替。例如,官員因病辭職或被免職時,朝廷會宣布該職位“開缺”,等待新任命。

使用場景

  1. 官員變動:如官員調任、革職、退休或去世時,原職位需開缺補員。
  2. 丁憂制度:清代規定官員需為父母守喪三年(丁憂),期間需開缺停職,期滿後視情況複職(如曾國藩曾因丁憂申請開缺)。
  3. 制度調整:政府改革時,可能主動開缺某些職位以精簡機構,如康有為在變法建議中提到“開缺另候簡用”。

曆史背景

例句參考

與現代用語的差異

現代行政體系中,“開缺”一詞已不常用,類似情況一般稱為“職位空缺”或“編制出缺”,且選拔流程更加标準化。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制度背景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莫之助八線鼈肉孱孱饞蟲侈邪春秋呆呆電迅調潤頂趟洞洽杜陵野老繁弦急管浮杯覆甕斧子高冥夠朋友怪雨盲風故倡固自韓山石函使漢樂府鶴形混濁焦噪節整金钗客浄都靓衣開闊連航犛牛落荒而逃買賄賣青埋香明鮮偶行疲乏不堪陗阤淇洹懃力親疏歧秀讓品人百其身殇子省事三侍帝晨拾牙慧守圉天塌地陷外壝魭斷王夏無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