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守禦 ”。《管子·小匡》:“君有征戰之事,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墨子·公輸》:“ 公輸盤 之攻械盡, 子墨子 之守圉有餘。”《淮南子·主術訓》:“瘖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五年》:“帝召見其使,令歸語 棟戩 ,盡心守圉。”
“守圉”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守圉”同“守禦”,意為防守、抵禦,常用于軍事語境,指守城或防禦敵人進攻。其中“圉”本義為養馬之地(《說文解字》),但在此詞中引申為“防禦”,與“禦”通假。
通假關系
“圉”通“禦”,因此“守圉”即“守禦”。例如《墨子·公輸》中“子墨子之守圉有餘”,指墨子守城的方法遠勝公輸盤的攻城器械。類似用法亦見于《管子》《淮南子》等典籍,強調軍事防禦的職能。
文獻例證
字形解析
“圉”字甲骨文象人被拘禁狀,本義為監獄(囹圉),後衍生出“阻止”“防禦”等動詞含義,與“守”結合後強化防禦概念。
“守圉”是古代軍事術語,側重通過策略與設施進行防禦,常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中。
守圉(shǒu y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是守衛或保護。
守(shǒu):宀(寶蓋)+ 寸(手)= 10畫
圉(yǔ):土(塊)+ 兒(兒子) = 7畫
守圉是由守和圉兩個字組合而成。守,本義是指守護、看管或保衛;圉,本義是指用來圍守和保衛的城牆。
守圉的繁體字為守圍。
古漢字中的守和圉有着不同的寫法。守的古寫形式為宀(寶蓋)+ 寸(手)+ 宀(寶蓋);圉的古寫形式為國(國家)+ 土(塊)。
1. 在古代,士兵們奉命守圉,保衛國家的邊境。
2. 每天晚上,保安人員輪流守圉,确保大樓的安全。
守護、守夜、守望、守時、守土、守法、守信、守衛
看守、守衛、保護
突破、攻破、破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