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犛牛的意思、犛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犛牛的解釋

野牛。形狀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說即牦牛。《山海經·中山經》:“東北百裡,曰 荊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書·吐蕃傳上》:“其宴大賓客,必驅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諸州貢之。”參見“ 牦牛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犛牛”的詞義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犛牛(lí niú)即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長毛牛種,耐寒且適應高海拔環境。其名稱中的“犛”字本義即指這種牛,《說文解字》稱其為“長髦牛”,強調其長毛特征。

  2. 讀音與異體字

    • 主要讀作lí,如《唐韻》《集韻》注音“莫交切”,對應現代讀音lí。
    • 另有讀音máo,通“氂”,指牛尾或毛,如《楚語》中“犀犛兕象”的“犛”即讀此音。
    • 異體字包括“氂”“斄”“髦”等,古籍中常混用。
  3. 文獻記載
    古代文獻多次提及犛牛,如:

    • 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旄獏犛”,張揖注解其為黑色牛類;
    • 班固《西都賦》提到“曳犀犛”,突顯其作為西南地區代表性動物的地位。
  4. 特征與分布
    犛牛體表覆蓋厚長毛,毛色以黑色為主,耐嚴寒,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等高寒地帶,古代亦見于西南山區。

  5. 文化意義
    其毛可用于制作帳篷、繩索,尾毛可作裝飾(如旌旗),在古代經濟與軍事中具有實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犛牛的意思

《犛牛》這個詞在漢語中通常指代一種強壯而勇猛的牛,也被用來形容人頑強不屈的精神。這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犛牛的部首是牛,它的構成有兩個部分:犭和牛。其中,犭通常作為一個犬類的部首,表示與犬相關的字義。

根據筆畫統計,犛牛總共有16畫。

來源與繁體

犛牛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可能起源于古代對于勇猛牛的描述,也有可能與神話傳說相關。在繁體字中,犛牛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革和變化。但是,根據目前所知,犛牛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例句

1. 他的勇氣和毅力使他成為了團隊的犛牛,引領大家克服了困難。

2. 這頭犛牛用它巨大的力量成功拖動了沉重的石塊。

組詞

犛牛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具有象征意義,但可以和其他名詞組合,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勇猛、堅強的特點。

例如:

1. 犛牛般的力量

2. 犛牛般的毅力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勇猛的牛、強壯的牛、頑強的牛

反義詞:弱小的牛、膽怯的牛、柔弱的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