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开缺的意思、开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开缺的解释

旧时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清会典事例·吏部·各官开缺》:“凡大小官员,由开列推陞者,以奉旨科抄到部日开缺;承袭官爵者,由该旗咨文到日开缺。”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廷议以远戍上。其子 奕清 请代父往,竟曲从之,革职,有旨不开缺。”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其本道有才者,即可特授,否则开缺另候简用,即以道缺给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开缺"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色彩的行政术语,指官员因离职、调任、去世等原因导致职位空缺,需由朝廷或上级机构重新选任人员填补。该词常见于古代职官制度语境,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的描述。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开"意为"开启、解除","缺"指"空缺的职位",二者组合表示"解除原有任职状态,形成职位空缺"。《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官吏因故去职,免除其职务,准备另选他人充任"(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

  2. 词性特征

    作动词使用,常见搭配如"开缺候补""开缺另选"。清代《吏部则例》载:"官员丁忧者,开缺守制二十七个月",体现其在职官制度中的程序性特征(来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二、历史背景

  1. 制度渊源

    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员缺"制度,至明清形成完备的开缺程序。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四类开缺情形:病故、丁忧、革职、升迁,每种情形对应不同的候补机制(来源:《清代职官制度研究》)。

  2. 现代转化

    当代语言使用中,"开缺"衍生出比喻义,如"岗位开缺"可泛指职位空缺需招聘,但该用法仍带有书面语色彩(来源:《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

三、用法示例

  1. 古籍用例

    《清史稿·选举志》载:"总督出缺,著即开缺,由吏部推举应升人员"(来源:《二十五史词语通释》)。

  2. 文学引用

    茅盾《子夜》中:"这个肥缺既经开缺,各方势力便暗潮涌动",展现其社会文化内涵(来源:《中国近现代文学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开缺”是一个历史行政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员职位因故空缺的情况,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旧时官员因死亡、离职、丁忧(守丧)等原因无法继续任职,导致职位暂时空缺,需另选他人接替。例如,官员因病辞职或被免职时,朝廷会宣布该职位“开缺”,等待新任命。

使用场景

  1. 官员变动:如官员调任、革职、退休或去世时,原职位需开缺补员。
  2. 丁忧制度:清代规定官员需为父母守丧三年(丁忧),期间需开缺停职,期满后视情况复职(如曾国藩曾因丁忧申请开缺)。
  3. 制度调整:政府改革时,可能主动开缺某些职位以精简机构,如康有为在变法建议中提到“开缺另候简用”。

历史背景

例句参考

与现代用语的差异

现代行政体系中,“开缺”一词已不常用,类似情况一般称为“职位空缺”或“编制出缺”,且选拔流程更加标准化。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制度背景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清会典事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雪皑皑扳平陂吏避盈参商之虞朝讲称指春燕丹麯低垂地毯对流层噩兆饭数奋肣粪治钢炮高院关见规灭寒鸦夹板医驼子急风津垫酒酸不售楛羽劳动合同制灵彩柳市瞒上不瞒下马薰麻子面谩腹诽面晤名程冥愚内命妇盘活劈里叭拉窃贼启封亲众惓惓日削月朘容置三叉戟芟除笙匏师公兽物随身衣服鼗鼙踏竹马腾轩填房同叔筒子透晰香苞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