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貧苦農民把未成熟的莊稼預先作價賤賣與人。 清 何澂 《台陽雜詠》:“息求五倍堪浮白,價問三郊或賣青。”
“賣青”是舊時中國農村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指貧苦農民在莊稼未成熟時,因急需用錢而将青苗預先低價出售給地主或商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中的“青”指未成熟的農作物。農民因經濟困難,被迫在作物成熟前以低價預賣,換取短期資金周轉。這種交易往往導緻農民利益受損,買方則通過壓價獲取高額利潤。
背景與運作方式
多發生在青黃不接時期(春荒或夏荒),地主或商人利用農民急需用錢的心理,以“買青”形式低價預購青苗,甚至以青苗為抵押發放高利貸。農民雖解燃眉之急,但最終收益大幅縮水。
曆史文獻記載
清代何澂在《台陽雜詠》中提及“價問三郊或賣青”,反映了這一現象在台灣地區的存在,說明其曾是農業社會普遍的經濟剝削形式。
綜合釋義
該詞不僅指交易行為,更隱含階級矛盾與經濟壓迫。農民因缺乏生産資料和抗風險能力,被迫接受不公平交易,而買方通過資本優勢加劇貧富差距。
相關術語:與“賣青”對應的買方行為稱為“買青”,兩者合稱“買青賣青”,共同構成舊時農村高利貸剝削的典型模式。
賣青,讀音為“mài qīng”,是一種漢字詞語。下面将詳細讨論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賣青是指賣掉童年時的純真、天真無邪的心情、狀态或個性。用來形容一個人逐漸失去童真,變得老練、圓滑、不再天真純潔。
賣青的部首是青,它共有8個筆畫。
賣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牛痘療後詩百首》中,其中有一句詩為:“臉上繡痕猶未褪,更将半相上賣青。” 這裡的“賣青”指的是面部上的疤痕,褪去一半後還未完全消失。由于疤痕的顔色多為青色,因此“賣青”的意思逐漸演變為形容人因年歲增長而失去童真或純潔的狀态。
賣青的繁體寫作“賣青”。
在古代,賣青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賣青一詞的使用并不廣泛,目前尚無确切古時候的寫法可供參考。
1. 長大後,他開始慢慢賣青,變得越來越不像個孩子了。
2. 她在職場中經曆了很多挫折,逐漸賣青了。
賣青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賣青磚(形容已經有些年頭的青磚)、賣青粉(指面部的妝容變得老練不再天真)、賣青彩(指逐漸老去的顔色)、賣青率(指逐漸失去童真的速度)等。
近義詞包括:失去童真、失掉純真、變得老練。
反義詞包括:保持童真、保留純真、保持天真無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