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的意思、漢樂府的詳細解釋
漢樂府的解釋
漢 代的樂府。分為郊廟歌辭、鼓吹歌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等類。郊廟歌辭是為統治者祭祀所作的樂章;鼓吹歌辭原是軍歌,後用于宮廷朝會、貴族出行等場合;其馀兩類是從各地采集的民間歌謠,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詞語分解
- 漢的解釋 漢 (漢) à 天河:銀漢。雲漢。氣沖霄漢。 成年男人:漢子。老漢。 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漢人(a.漢族人;b.指漢代的人)。 中國朝代名:漢代。漢隸(a.漢代的隸書。b.具有東漢碑刻風格的隸書
- 樂府的解釋 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後世把采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樂府;許用德制樂府。;;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詳細解釋.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起于 漢 代。 漢 惠帝 時已有樂府令。 武帝 時定郊祀
專業解析
漢樂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詩歌形式與機構名稱,具有雙重含義:
一、作為音樂機構(漢代)
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官署,隸屬少府,職責包括:
- 采集民歌:派遣官員到各地收集民間歌謠,“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
- 創作樂章:為宮廷祭祀、宴飨等活動譜寫曲辭,如《郊祀歌》。
- 整理樂譜:對先秦古樂及新創樂曲進行記譜與演奏管理。該機構延續至東漢,奠定了中國音樂文學官方整理的基礎。
二、作為詩歌體裁(文學概念)
指漢代樂府機構采集、創作的歌詩及後世仿作,核心特征為:
- 現實主義精神:内容“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多反映社會民生,如《戰城南》揭露戰争殘酷,《東門行》描寫貧民反抗。
- 叙事性突出:開創叙事詩傳統,《孔雀東南飛》首創長篇叙事格局,與《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
- 形式自由靈活:句式雜言為主,押韻自由,語言質樸自然,如《江南》的複沓手法:“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三、文學價值與影響
- 承啟詩史: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推動五言詩成熟,直接影響建安文學。鐘嵘《詩品》稱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
- 題材開創:首次集中展現平民生活場景,如《陌上桑》塑造機智的采桑女形象,《十五從軍征》控訴兵役制度。
- 體裁衍生:唐代新樂府運動(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直接以漢樂府為典範,強調諷喻功能。
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學史著作,包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樂府”的機構與文體定義
- 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對漢樂府藝術特征的論述
- 班固《漢書·藝文志》對樂府民歌的原始記載
-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輯校本)對詩歌文本的收錄與分類
網絡擴展解釋
漢樂府包含機構名稱和詩歌體裁兩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作為音樂機構
-
定義與起源
漢樂府是漢代設立的官方音樂機構,前身可追溯至秦代“少府”下屬的樂舞管理部門。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12年)大規模擴建,負責采集民間歌謠、文人詩作并配樂,用于宮廷祭祀、宴會等場合。
-
職能
主要任務包括整理民間詩歌、創作祭祀樂曲,以及培訓樂工。其采集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成為漢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作為詩歌體裁
-
分類
漢樂府詩按用途可分為四類:
- 郊廟歌辭:貴族創作的祭祀樂章,如《安世房中歌》。
- 鼓吹曲辭:源自軍樂,後用于宮廷儀式,如《戰城南》。
- 相和歌辭:民間俗樂,多反映社會現實,如《陌上桑》《東門行》。
- 雜曲歌辭:來源不明的民歌,如《十五從軍征》。
-
藝術特點
- 題材廣泛:涵蓋戰争、民生、愛情等社會百态,具有現實主義精神。
- 叙事性強:通過生動情節刻畫人物,如《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叙事。
- 語言質樸:多采用五言和雜言體,貼近民間口語。
三、代表作品與影響
-
經典作品
- 叙事詩:《孔雀東南飛》(中國最長叙事詩)、《木蘭辭》。
- 抒情詩:《飲馬長城窟行》(思鄉之情)、《上邪》(愛情誓言)。
- 諷刺詩:《十五從軍征》(揭露兵役苦難)。
-
文學影響
漢樂府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推動建安文學及唐代新樂府運動的發展。杜甫、白居易等均受其現實主義風格啟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内容,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樂府詩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物兒邦懋抱負報刊不解之緣不情之請不值當草馬差三錯四陳布馳币出操出戰岱泰丹桂打屏跕躞頂冒鞮譯象寄爾後繁钜礬書風彩根結盤據鈎金國谟過硃黃漆會員扈狩矯情自飾借寇劫竊金風玉露即戎寄書鱗雞蹠赍裝句股雷峯塔斂锷韬光麟德麻擣漫刺描狀南八叛敗旁谘片劑聘定栖風宿雨求瘼稍袋失音順齋訟諜泝本擹蒲缇麾亵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