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杯的意思、浮杯的詳細解釋
浮杯的解釋
(1).古代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集會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飄浮,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叫做“浮杯”,也叫“流觴”。 唐 孟浩然 《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詩:“上巳期三月,浮杯興十旬。” 五代 齊己 《答無願上人書》詩:“必有南遊山水興, 漢江 平穩好浮杯。”
(2).罰飲滿杯酒;滿飲。《文選·潘嶽<閑居賦>》:“浮杯樂飲,絲竹駢羅。” 李善 注:“《説苑》曰:‘ 公承不仁 舉大白浮君。’《廣雅》曰:‘浮,罰也。’” 唐 恒超 《辭郡守李公恩命》詩:“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宋 王禹偁 《寄贊甯上人》詩:“若念重瞳欲相見,未妨西上一浮杯。”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杯的解釋 杯 ē 盛酒、水、茶等的器皿:杯子。杯盤狼藉。杯中物(指酒)。 杯狀的錦标:獎杯。杯賽。奪杯。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浮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古代上巳節習俗(主流含義)
指三月上巳節時,人們在水渠上遊放置酒杯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誰面前,誰便取飲,又稱“流觞”。這一活動常見于文人雅集,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描述的“曲水流觞”場景。
例證:
- 唐代孟浩然《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詩:“上巳期三月,浮杯興十旬。”
- 五代齊己《答無願上人書》:“漢江平穩好浮杯。”
二、罰飲或滿飲(引申含義)
指罰飲滿杯酒或暢飲,常見于古代宴飲場景。
例證:
- 潘嶽《閑居賦》:“浮杯樂飲,絲竹骈羅。”
- 宋代王禹偁《寄贊甯上人》:“未妨西上一浮杯。”
三、文學中的隱喻(少數用法)
極少數文獻(如、2)提到“浮杯”象征人生短暫、珍惜時光,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與“浮雲”“流水”等意象混淆有關,需謹慎考據。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上下文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全唐詩》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杯》這個詞是指杯子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水部,右邊是蔔部。水部表示與水有關的意思,蔔部表示蔔筮的意思。根據筆畫計算,浮杯共有11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蔔筮文化,當時人們相信通過蔔筮可以預測吉兇以及尋求答案。在繁體字中,浮杯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浮杯的字形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了現代的形态。一個例句可以是:“湖面上浮杯不禁使人陷入遐想。”關于組詞,可以有浮杯盛宴、浮杯浪迹等。與浮杯近義的詞可以是漂浮的杯子、浮漂、浮器等。反義詞可以是沉杯、沉醉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