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祭壇的矮土牆。亦泛指祭壇。《魏書·禮志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鬥、司中、司命、司祿、司民在中壝内,各因其方。其餘從食者合一千餘神,餟在外壝内。”《隋書·禮儀志一》:“請五帝座悉於壇上,外壝二十八宿及雨師等座,悉停為坎。”《宋史·禮志二》:“ 仁宗 天聖 六年,始築外壝,周以短垣,置 靈星門 。”
“外壝”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外壝(拼音:wài wéi)原指古代祭壇外圍的矮土牆,後引申為外部的堅固壁壘或防線。在比喻語境中,也可表示困難、障礙或阻礙。
本義
指圍繞祭壇的矮土牆,屬于古代祭祀場所的組成部分,如《周禮》中記載的“設外壝以衛神位”。
引申義
需與發音相近的“外庤”(外痔)區分,後者是醫學病症,與“外壝”無關聯。
外壝是一個漢字詞,由“外”和“壝”兩個字組成。
“外”字的部首是“蔔”,它是一種基本的筆畫順序,一共有4畫;“壝”字的部首是“土”,它是由“士”和“土”兩個部首組成的,一共有15畫。
“外壝”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古代一種軍事設施或者防禦工事,用來抵禦外敵。繁體字“外壝”的寫法為「外壘」。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外壝”字的方式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書籍和碑刻。
1. 軍隊修建了一道堅固的外壝,以保護邊境安全。
2. 在古代戰争中,外壝是重要的防守工事。
外壝沒有常見的組詞方式。
由于“外壝”這個詞較為特殊,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