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樂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時所奏。《周禮·春官·锺師》:“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王出入奏《王夏》。” 漢 張衡 《東京賦》:“禮事展,樂物具;《王夏》闋,《騶虞》奏。” 唐 杜甫 《朝享太廟賦》:“於以奏《永安》,於以奏《王夏》。”
“王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周代禮樂名稱 指周代宮廷樂曲《九夏》中的第一部分,用于君王出入重要場合的奏樂。這一含義源于《周禮》記載:
二、現代引申的成語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君主或權威者的統治力:
例句參考:
注:第一種解釋為曆史文獻中的明确用法,第二種為現代詞典的引申義,使用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王夏》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王”和“夏”。它的拼音讀音為wáng xià。
下面是《王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王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原指炎帝的後裔,也即華夏民族的一種代稱。據《史記》記載,中國有黃帝、炎帝和夏禹三代,夏禹是炎帝的後裔,被封為夏王,開創了夏朝,所以有了“王夏”的說法。
在繁體字中,王夏的寫法與簡體字所示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王夏的寫法為「王夏」,并非現代簡化字的「王夏」。這是因為在曆史演變過程中,漢字經曆了形狀和結構的調整與簡化,以方便書寫和閱讀。
例句:
他擁有着天生的統治能力,被人們譽為真正的王夏。
與《王夏》相關的組詞有:
與《王夏》近義的詞語有:
與《王夏》反義的詞語有:
總結一下,《王夏》這個詞的意思是炎帝後裔、華夏民族的代稱,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王”(四畫)和“夏”(六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與王夏相關的組詞有王朝、夏天、夏至等。近義詞包括夏铎、夏邑,反義詞包括堯舜、商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