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linge open the door and invite the robbers]∶開了門引強盜進來
(2) [invite disaster by letting in evildoers]∶外來的禍患由自己招緻
開門揖盜,棄好即仇。——《南史》
謂在危難之時還講求禮節。比喻不識時宜。揖盜,向盜賊行禮作揖。《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況今姦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後多比喻延進或投附敵人;接納壞人,自取其禍。《晉書·周處周劄等傳論》:“而 劄 受委扞城,乃開門揖盜,去順效逆,彼實有之。”《資治通鑒·後梁太祖開平四年》:“ 朱氏 滅 唐 社稷,三尺童子知其為人,而我王猶恃姻好,以長者期之,此所謂開門揖盜者也。” 茅盾 《子夜》十九:“昨晚上對他開誠布公那番話,把市場上虛虛實實的内情都告訴了他的那番話,豈不是成了開門揖盜麼?”亦作“ 開門延盜 ”。 清 魏源 《籌海篇·議守上》:“所謂誘賊入内河者,謂兵炮地雷,水陸埋伏,如設穽以待虎,設罾以待魚,必能制其死命,而後縱其入險,非開門延盜之謂也。”
“開門揖盜”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kāi mén yī dào,字面意思是“打開門,拱手請強盜進來”。比喻主動引進壞人,導緻災禍或損失,含貶義。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三國志·吳志·孫權傳》。
三、用法與示例
“失守城池已是重罪,若再私通叛寇,無異于開門揖盜!”(清·陳忱《水浒後傳》)
四、近義詞與擴展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警示因疏忽、軟弱或錯誤決策導緻危機的情境,如管理疏漏、交友不慎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故事細節或例句,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開門揖盜》是一個成語,意為主動向盜賊開門并恭敬迎接。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開門的“門”和揖的“手”,分别來自于“戶”和“扌”,總共有10個筆畫。乍看之下,這個成語似乎是在贊美盜賊,實際上是諷刺那些對盜賊抱有友好态度的人。
《開門揖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則故事。相傳,晉朝時期,貪贓枉法的官員西門豹是個十分腐敗的人。他犯下了重罪,但他卻能以各種手段逃脫懲罰。有一次,他搶劫了平民的家産,然後假裝禮貌地向屋主打開門扉,仿佛是來做客一般,如同揖盜一般客套。于是人們就用“開門揖盜”來諷刺這種虛僞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開門揖盜》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隻是每個字符之間的連接更加複雜而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現代漢字“揖”的構造是左邊是“手”,右邊是“衣”。而在古時候,它的寫法是左邊是“攵”,右邊是“穴”,總共有12個筆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開門揖盜》成語的例句:
組詞:開門盜竊、揖盜、開門、開匣盜書。
近義詞:歡迎賊入門。
反義詞:嚴懲盜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