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舉的意思、杜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舉的解釋

春秋 時, 晉 大夫 知悼子 ( 荀盈 )卒, 平公 飲酒、擊鐘。宰夫 杜蒉 責以大臣喪日,不應舉樂。 平公 引過自責,飲酒示罰, 杜蒉 洗而揚觶。 平公 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以戒後世。事見《禮記·檀弓下》。後因以稱享宴禮畢而舉杯為杜舉,表明此杯乃昔者 杜蒉 之所舉。 唐 裴度 《黃目樽賦》:“自合禮於宗彜,匪齊名於杜舉。” 宋 蘇轼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 清 錢謙益 《飲酒》詩之三:“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杜舉”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典故,其含義和演變可結合文獻記載及文化背景分為以下幾點:

一、詞義來源與典故

“杜舉”源于《禮記·檀弓下》記載的故事:晉國大夫知悼子(荀盈)去世後,晉平公在喪日飲酒擊鐘作樂。宰夫杜蒉(或作屠蒉)以大臣喪期不應舉樂為由勸谏,平公引咎自責,并罰酒示戒。事後平公要求保留此杯,警示後人勿忘此禮。這一行為被後世稱為“杜舉”,特指宴飲結束時舉杯的儀式,以紀念杜蒉的谏言。

二、禮儀演變與含義

  1. 行為象征:古人宴飲時,祝酒辭後需高舉酒杯(稱“揚觯”)再飲,以示敬意或接受勸導。這一動作逐漸演變為“杜舉”,表達對敬酒者的尊重。
  2. 安全示意:部分記載提到,舉杯時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展示腰間未藏武器,體現友好之意。

三、文獻記載差異

《禮記》與《左傳》對此事的描述略有出入:前者稱主角為杜蒉,涉及晉平公、師曠等;後者記載為屠蒉,涉及晉侯、工和嬖叔,但核心情節一緻。

四、文學引用

後世文人常以“杜舉”入詩,如蘇轼“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清人錢謙益“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均借典故強調禮法或自省。


“杜舉”既是古代禮儀的具象化表達,也承載着勸谏與自省的文化内涵,其演變反映了中華酒禮的深層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舉》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的意思是“限制、阻止、抑制”。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意義;第二個部首是舉,表示舉起、提起的意義。《杜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用法,當時的寫法較為複雜,與現代漢字有些許區别。 《杜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的寫法相對繁瑣,需要一些筆畫組合。關于《杜舉》的寫法,在古代有一種寫法是由十個筆畫組成的,其中有部分筆畫是相同的,但整體而言,比現代的簡潔許多。 以下是一個關于《杜舉》的例句: 他的勇氣和決心,杜舉了他前進道路上的困難。 一些與《杜舉》相關的詞彙有:限制、禁止、阻礙。這些詞都表達了一種類似的含義,可以用來替換《杜舉》來表達相似的概念。 相對的,與《杜舉》相反的意思可以用“放開、促進、鼓勵”等詞彙來表達。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滿足你對《杜舉》這個詞的查詢。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