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舉的意思、杜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舉的解釋

春秋 時, 晉 大夫 知悼子 ( 荀盈 )卒, 平公 飲酒、擊鐘。宰夫 杜蒉 責以大臣喪日,不應舉樂。 平公 引過自責,飲酒示罰, 杜蒉 洗而揚觶。 平公 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斯爵也。”以戒後世。事見《禮記·檀弓下》。後因以稱享宴禮畢而舉杯為杜舉,表明此杯乃昔者 杜蒉 之所舉。 唐 裴度 《黃目樽賦》:“自合禮於宗彜,匪齊名於杜舉。” 宋 蘇轼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 清 錢謙益 《飲酒》詩之三:“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舉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含義的典故詞彙,源自《禮記·檀弓下》記載的“杜蒉揚觯”事件。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知悼子去世未葬,晉平公與近臣飲酒作樂。廚師杜蒉(亦作屠蒯)以斟酒為名,舉杯進谏,提醒君主應遵喪禮、重臣節。後以“杜舉”代指臣子通過巧妙方式勸谏君主的行為。

該典故的核心意義包含兩層:一是指“舉觯(酒器)以谏”的動作本身,體現古代禮制中的勸誡傳統;二是指借由禮儀形式傳達規勸之意的行為藝術,強調臣子既要維護君主尊嚴,又需履行輔弼職責的智慧。在《漢語大詞典》中,“杜舉”被定義為“借指進谏”,其釋義緊扣曆史事件中“舉杯示警”的象征性動作。

從詞源演變看,“杜舉”在曆代文獻中多用于文人士大夫的政論文章,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曾援引此典讨論谏诤之道。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典故引用場景,成為中華禮儀文化中“婉谏”精神的代表性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杜舉”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典故,其含義和演變可結合文獻記載及文化背景分為以下幾點:

一、詞義來源與典故

“杜舉”源于《禮記·檀弓下》記載的故事:晉國大夫知悼子(荀盈)去世後,晉平公在喪日飲酒擊鐘作樂。宰夫杜蒉(或作屠蒉)以大臣喪期不應舉樂為由勸谏,平公引咎自責,并罰酒示戒。事後平公要求保留此杯,警示後人勿忘此禮。這一行為被後世稱為“杜舉”,特指宴飲結束時舉杯的儀式,以紀念杜蒉的谏言。

二、禮儀演變與含義

  1. 行為象征:古人宴飲時,祝酒辭後需高舉酒杯(稱“揚觯”)再飲,以示敬意或接受勸導。這一動作逐漸演變為“杜舉”,表達對敬酒者的尊重。
  2. 安全示意:部分記載提到,舉杯時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展示腰間未藏武器,體現友好之意。

三、文獻記載差異

《禮記》與《左傳》對此事的描述略有出入:前者稱主角為杜蒉,涉及晉平公、師曠等;後者記載為屠蒉,涉及晉侯、工和嬖叔,但核心情節一緻。

四、文學引用

後世文人常以“杜舉”入詩,如蘇轼“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清人錢謙益“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均借典故強調禮法或自省。


“杜舉”既是古代禮儀的具象化表達,也承載着勸谏與自省的文化内涵,其演變反映了中華酒禮的深層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北歐炳如日星,炳若日星播厥材略枨橘尺璧春台殚匮道德活動雕本雕梁地下水回灌蠹饷頟骨耳朵軟耳後風生燔炰藩屬撫導幹巛幹裕公稱好景不長哈屯鴻垆後善卉汨火拚解弁觭夢鯨鼓驚憂鈞天夢捆翻廪犧令買單撚指間農丁劈留撲碌譴黜前塗竊玉偷花秦餘忍酷日晏儒書灑翰省物順極肆罵私殖酥酪搪突條凳逖成通問挦剝效當銷骨小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