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carce]∶缺乏;稀少
(2) [insufficient]∶論述或論據不充分或力量單薄
(1).微薄;微少。指物。 漢 焦贛 《易林·節之屯》:“日望一食,常恐不足,祿命寡薄。”《新唐書·吐蕃傳上》:“ 吐蕃 居寒露之野,物産寡薄。” 宋 蘇轼 《與範夢得書》之四:“某啟。不肖所得寡薄,惟公愛念,以道義相期,眷子無窮,既承感戀不可言。”
(2).微薄;微少。指才德。《北齊書·上黨剛肅王渙傳》:“遭難流離,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盡,幸蒙恩詔,得反藩闈。” 宋 範仲淹 《青州謝上表》:“竊念臣賦才寡薄,抱節孤危,會遇不倫,進擢無狀。” 清 龍啟瑞 《緻馮展雲侍讀書》:“某智能寡薄,向為無本之學,又中廢而不克自振。”
厚度小,太薄。
“寡薄”是一個由近義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從詞源結構分析,“寡”本義指數量稀少,《說文解字》釋為“少也”;“薄”原指物體厚度小,引申為程度輕微,《玉篇》載“薄,微也”。二者組合後形成新的語義場:
物質層面的匮乏性
指資源、財富等具體事物的欠缺狀态。如《後漢書·窦融傳》“資用寡薄”即描述物質儲備不足的狀況。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土地寡薄”“收入寡薄”等經濟語境,強調客觀存在的短缺現象。
抽象概念的單薄性
用于形容非實體事物的薄弱程度,包括:
從語義演變軌迹觀察,該詞在魏晉文獻中已出現複合用法,唐代《藝文類聚》收錄“福祚寡薄”的表述,至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擴展出“根基寡薄”等新語用場景,顯示出詞義從具體到抽象的曆史發展脈絡。
參考文獻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顧野王. 玉篇. 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範晔. 後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歐陽詢. 藝文類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周生. 醒世姻緣傳. 人民文學出版社
“寡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事物或資源的缺乏、稀少,如《新唐書》中“吐蕃居寒露之野,物産寡薄”,描述土地貧瘠、物産匮乏的狀态。現代用法中也可形容數量或程度不足,例如“人力寡薄”。
引申含義
在抽象語境中,可表示論述、論據不充分或力量單薄。例如蘇轼書信中“不肖所得寡薄”,既指物質微薄,也暗含自身能力或成就的謙遜表達。
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描述資源時側重“稀少”,形容論證時則強調“單薄”。當代使用中多保留書面語色彩,口語較少見。
按拍白榆跋勑筆削褒貶不動産不同凡響昌逸差移撤營籌慮賜斧钺村落寸鐵琱鴨煩斂風磨豐神異彩甘分隨時诟詛何止闳流毀節匠資戒告解酩進膳既死魄績緒讵幾勞而無功兩梁冠獵射曆盡滄桑領門兒绺子陸王眇年鳴竽辇席藕斷絲聯騯騯破鞋普遍性期練氣義相投上序神骥時目詩眼愬愬酸溜溜素軒滔滔滾滾土豪金完強武庫閑代嚣塵小麥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