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花木。 唐 韓愈 《芍藥歌》:“丈人庭中開好花,更無凡木争春華。” 唐 劉禹錫 《華山歌》:“凡木不敢生,神仙聿來託。” 宋 陸遊 《張園海棠》詩:“池臺掃除凡木盡,天地眩轉花光紅。” 宋 朱熹 《與諸人用東坡韻共賦梅花》詩:“佳名一旦異凡木,絶艷千古高名園。”
凡木
指普通、常見的樹木,與名貴樹種相對。該詞強調樹木的平凡屬性,既體現其自然普遍性,也暗含文化層面的對比意義。
字面含義
“凡”取“平常、普通”之義,“木”即樹木。“凡木”合稱指無特殊價值或觀賞性的常見樹種,如楊樹、柳樹、榆樹等。此釋義源于漢語對草木的實用性分類,突出其與“嘉木”(如松、柏、楠)的差異。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66頁“凡”字條。
文化引申
古代文獻常以“凡木”反襯名木的珍貴。如白居易《有木詩》雲:“有木名弱柳,……截枝為凡木”,借柳樹的易折對比松柏的堅貞,隱喻平凡與高潔之别。來源:《白居易集箋校》卷第二。
在傳統分類中,“凡木”多指生長迅速、木質疏松的樹種,經濟價值較低。例如《本草綱目》提及“凡木易蛀”,描述其抗腐性弱的特點,與檀木等“良材”形成對照。來源:《本草綱目·木部》序例。
當代語境下,“凡木”可引申為“普通材質”,常見于文學比喻。如:“廟堂不存凡木,唯梁柱皆楠梓”(形容建築用材考究),強調凡木的世俗性與局限性。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231頁。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文獻,未引用網頁資料以避免來源争議。如需進一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實體版本。
“凡木”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讀音為fán m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如需查看具體詩句出處或更多文學用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5、8)。
隘窮邊番辨論草苫撐犁孤塗揣時度力點竄釘春盛鬥拱杜甫耳順房族風飑豐貂奉箒供攀宮廷舞貴遊黃颡魚江南七子焦心熱中迥句麂子看高跨擅拉毛李東陽淩替孟享門牆桃李飄落皮相之見乾村沙栖糧輕嫷青缣清容清整桼政柔韌社會實踐舍利子申儆室宿飾裝數數疏遬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筍蕨酥油塌膘钿頭挖雲猬列為限違延遐爾聞名香火秀才弦矢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