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居彜 ”。本指居住在東方九夷之地。後泛指居住在少數民族地區。 明 徐愛 《<傳習錄上>前言》:“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因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清 錢謙益 《秋日雜詩》之十八:“世界自寥廓,吾師欲居彜。”
“居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居夷”原指居住在東方九夷之地(古代中原對東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後延伸為泛指居住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邊遠之地。該詞亦寫作“居彜”,兩者含義相同。
語境與引申義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古代華夷觀念,反映了中原文化對周邊民族的認知,同時也隱含士人在逆境中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象征意義。
“居夷”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蘊含文化隱喻,需通過曆史背景和語境綜合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傳習錄》等文獻。
《居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有兩個主要的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指居住在邊遠地區的人,特指居住在山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人。這個意思常常用來描述那些生活方式較為質樸、習俗獨特的人。
第二個意思是指居民對外地的稱呼,用來稱呼非本地居民或其他民族的人。這個意思主要用來描述居民之間的彼此區别或對其他民族的稱呼。
《居夷》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個部分是“居”,它是由“屍”和“戶”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屍”表示人的形象,“戶”表示住所。這個部分的總筆畫數是5。
第二個部分是“夷”,它是由“大”和“大”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兩個“大”都表示大的意思。這個部分的總筆畫數是5。
《居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莊公十年篇,通常作為名詞使用。
在繁體字中,“夷”字并未改變,但是繁體字寫作“居夷”的樣子有所不同。繁體字中,居夷的“居”字在上面多加了一個“方”字旁,表示住所的概念更明顯,而“夷”字則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有時也會将《居夷》以不同的寫法來形容,例如尊稱居夷為“蠻夷”。當時的漢字書寫并沒有統一的規範,因此會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居夷》的例句:
1. 他出生在山區,是個真正的《居夷》。
2. 這個地方的居民被稱為《居夷》,他們保留着獨特的傳統習俗。
3. 他不是本地人,被當地居夷稱為“外夷人”。
4. 在古代,居住在邊疆的民族被統稱為《居夷》。
一些和《居夷》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居民、夷猶、夷俗
近義詞:蠻夷、異族、外族
反義詞:本地人、同族、漢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