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竹編的席子。 唐 韋應物 《橫塘行》:“玉盤的歷矢白魚,湘簟玲瓏透象牀。” 前蜀 韋莊 《和薛先輩見寄初秋寓懷即事之作二十韻》:“露白凝湘簟,風篁韻蜀琴。” 宋 柳永 《夏雲峰》詞:“ 楚 臺風快,湘簟冷、永日披襟。”
“湘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ng diàn,指用湘竹(湖南地區産的竹子)編織而成的涼席,常用于古代詩詞中,具有典雅、清涼的意象。以下為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文化意象:
若需進一步探究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全唐詩》《宋詞全集》等文獻。
《湘簟》是一個描述美好的詞語,意為湖南地區的竹席。湘簟一詞中的“湘”指代湖南,是中國的一個省份,“簟”則指代竹席。
根據《漢字結構規範》的分類,湘簟中的“湘”屬于水部字,拆分部首為“氵”,總共有4畫;而“簟”屬于竹部字,拆分部首為“⺮”,總共有18畫。
湘簟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劉禹錫在詩中寫道:“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都寂,惟餘鐘磬音。”這裡的“潭影空人心”即是指湖南地區的湘簟,象征着甯靜與美好。
《湘簟》的繁體字寫作「湘簟」,字形上沒有太大的區别。
就字形演變而言,《湘簟》在古代稍有變化。其中的“湘”字,在古文中的寫法為「湘」;而“簟”字在古文中的寫法為「簟」。
1. 夏日午後,坐在湘簟上,聆聽着蟬鳴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清晨的湖邊,一片片湘簟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像是為旅人們準備了一處休憩的樂園。
3. 他将湘簟鋪在地上,舒舒服服地躺下,閉上眼睛享受着陽光的溫暖。
湘簟并不常用于組詞,常見的詞語可以是以湘簟為主題的地名、景點名稱,例如湘簟湖、湘簟古鎮等。
與湘簟相似的詞語有竹席、蒲團,它們都是指用竹子或蒲草編織的席子,用于涼席或坐墊。
湘簟的反義詞無法确定,因為它是一個地名特指,幾乎沒有與之完全相反且相對應的詞彙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