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粃與稗。喻敗壞無用之物。《孔子家語·相魯》:“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粃粺。用粃粺君辱,棄禮名惡。” 王肅 注:“粃,穀之不成者;粺,草之似穀者。” 唐 陸龜蒙 《幽居賦》:“炊粃粺以為食,割瓠瓢而作器。”《舊唐書·宣宗紀贊》:“ 李 之英主,實惟 獻文 。粃粺盡去,淑慝斯分。”
“粃粺”是一個由“粃”和“粺”組成的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建議查閱《說文解字》《詩經》或《韓非子》等文獻原文。
《粃粺》是一種經過加工的紡織品,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它由粃與粺混合織成,寓意着純潔和尊貴。
《粃粺》的部首是米字旁,共有7筆。
《粃粺》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文化,最早出現在《尚書·堯典》中,被認為是一種尊貴的服飾材料。
在繁體字中,《粃粺》的寫法是「粃粺」。
在古時候,《粃粺》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采用了一種古體字的形式,但意思相同,依然表示紡織品。
她身着華貴的《粃粺》,顯得格外高貴。
1. 粃絲:指由粃制成的紡織品中的絲綢。 2. 粺帛:指由粺制成的紡織品中的絲織品。 3. 粃麻:指由粃制成的紡織品中的麻織品。
近義詞:絲綢、紡織品。
反義詞:粗布、破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