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鎮的意思、軍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鎮的解釋

指鎮守邊地的駐軍。《舊唐書·職官志二》:“凡諸軍鎮,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千人置子總管一人,五千人置總管一人。” 唐 白居易 《叙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帶,軍鎮國藩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軍事地理概念,主要指中國古代在邊境或戰略要地設置的、以軍事防禦和管控為主要職能的軍政合一的區域單位或機構。

  1. 核心定義與職能:

    • 軍事駐防:軍鎮的核心功能是在國家邊境或内地要害地區駐紮軍隊,構建防禦體系,以抵禦外敵入侵、維護邊疆穩定或震懾内部潛在威脅。它是王朝國防體系中的重要節點。
    • 軍政合一:軍鎮不僅負責軍事,通常還兼管轄區内的行政、民政事務(如戶籍、賦稅、屯田等),具有“軍政合一”的性質。長官(如節度使、都督、總兵等)往往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 區域管控:軍鎮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和行政區域,對所轄區域(稱為“鎮區”或“防區”)實施有效控制和管理。
  2. 曆史演變與典型代表:

    • 起源與發展:軍鎮制度萌芽于秦漢的邊郡、邊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亂頻繁而廣泛設立,成為地方重要的軍事據點。唐代是軍鎮制度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别是“節度使”統領的“藩鎮”(亦稱“方鎮”),成為集軍、政、財權于一身的地方最高權力機構。
    • 唐代藩鎮:唐代中後期,藩鎮(軍鎮)林立,著名的如範陽、平盧、河東、朔方等鎮。它們一方面在抵禦突厥、吐蕃等外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因權力過大導緻了“安史之亂”及後續的藩鎮割據局面,深刻影響了唐朝國運。
    • 後世形态:宋、明等朝代也設有類似職能的軍事單位,如宋代的“軍”(一種行政區劃,常設于要地)、明代的“九邊重鎮”(如遼東鎮、宣府鎮、大同鎮等),都是軍鎮制度在不同時期的延續和演變。
  3. 文化内涵與影響:

    • 軍鎮不僅是軍事堡壘,也是邊疆開發、民族融合的重要場所。駐軍及其家屬的屯田、生活促進了邊地的經濟開發和人口增長。
    • 軍鎮長官的權力集中模式對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與軍事管理體制産生了深遠影響,其利弊(如強幹弱枝與尾大不掉)成為曆代統治者治理邊疆的重要課題。
    • 在文學作品中,“軍鎮”常帶有邊塞、雄壯、蒼涼或割據、動蕩的意象,反映了其在曆史進程中的複雜角色。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軍鎮”詞條釋義(需查詢權威線上詞典平台如“漢典”或紙質版)。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相關條目(如“軍鎮”、“節度使”、“藩鎮”)。
  3. 北京大學曆史學系《中國通史》課程講義(公開資源):關于唐代藩鎮制度的論述。
  4. 《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科學出版社):曆朝曆代軍事駐防體系章節。
  5. 《明史·兵志》:關于明代九邊軍鎮設置的官方記載(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相關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軍鎮”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軍事要地或鎮守邊地的駐軍,在不同曆史時期具有特定管理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軍鎮”由“軍”(軍隊)和“鎮”(城鎮/要地)組成,字面意為軍事重鎮,強調某地在戰略上的軍事重要性。例如唐代白居易詩中“軍鎮國藩維”即形容其作為國家屏障的作用。

二、曆史背景與管理模式

  1. 起源:十六國末期,北方政權在軍事要沖設立軍鎮,将軍隊家屬及管轄人口與平民分離,形成特殊行政區。
  2. 管理:
    • 長官稱“鎮将”,兼管軍事與民政,實行軍事化管制;
    • 轄區内的居民稱為“鎮民”。
  3. 發展:北魏時期,軍鎮成為與“州”平級的行政區劃,廣泛分布于南北邊境。

三、職能與實例

四、演變與消亡

隨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軍鎮逐漸轉為州郡制,但其軍事重鎮屬性仍被後世沿用,尤其在邊塞防禦中常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軍鎮制度差異,可參考《舊唐書·職官志》等古籍原文或專業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絲鞭拊比兒賓見不瘟不火抽毫刍狗叢錯啐駡大客颠來簸去兜裹獨豹放心蜚英騰茂婦公隔音苟偷觀釁桧花蜜黃闱蹇骧腳管借約進門盞開衿朗悟蘭羞雷楔蓮唱木城南柯夢您老弄圓賠帳篇什漆鬓奇冤鵲構榮啟期軟梏入相三唐掃臉傷乖深士射人師使促狹水波水果店説開隋珠彈雀歎訝踢嚓咯嚓團攣竵匾法象牙鮮腴限制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