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拊的意思、鞭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拊的解釋

亦作“鞕拊”。鞭杖。古代刑罰之一種。《隸釋·漢太尉劉寬碑》:“故能去鞭拊,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鞭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探析:

一、字義分解

  1. 鞭:本指皮制的驅趕牲畜或施行刑罰的用具。《說文解字·革部》:“鞭,驅也。從革,便聲。”引申為用鞭子抽打、驅使、督促。
  2. 拊:本義為輕拍、撫慰。《說文解字·手部》:“拊,揗也。從手,付聲。”段玉裁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撫循’,古今字也。”引申為拍擊器具(如拊搏)、安撫、撫育。

二、組合釋義 “鞭”與“拊”組合成“鞭拊”,其核心含義并非簡單的“鞭打”,而是蘊含兩種相對或相輔的管理手段:

三、古籍用例與引申 此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尤見于治國理政、統軍馭民的語境:

  1. 治國理政:指統治者或官員管理百姓時,刑罰與教化并用,威權與懷柔并施。如《尚書·舜典》雖無“鞭拊”一詞,但“鞭作官刑”與“拊循百姓”的思想可為其注腳。
  2. 統軍馭下:指将領統帥軍隊時,既要有嚴明的軍紀懲罰(鞭),也要有關懷士卒的恩德(拊)。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吳起“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體現其“拊”的一面;其嚴明軍規則體現“鞭”的一面。
  3. 教育管理:引申為師長教育學生或上級管理下屬時,嚴格要求與鼓勵關懷相結合的方法。

四、文化意蘊 “鞭拊”一詞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管理智慧中的中庸之道與辯證思維。它強調單一手段的局限性,主張剛柔相濟、賞罰分明才能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後世常以“蒲鞭”(用蒲草做的鞭子,象征刑罰寬仁)等典故來體現“鞭”中的“拊”意,進一步豐富了其内涵。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鞭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刑罰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鞭拊”指用鞭子和棍杖進行懲罰,屬于古代刑罰的一種形式,常用于嚴厲訓斥或懲戒犯人。該詞由“鞭”(鞭打)和“拊”(杖擊)兩個動作組成,強調交替使用兩種工具施刑。

詳細釋義

  1. 構成與用途
    “鞭”指驅使牲畜的軟繩狀工具,後引申為刑具;“拊”本義為拍打,此處指用棍杖擊打。兩者結合後,特指古代官吏或執法者通過鞭打與杖擊的方式實施懲罰。

  2. 曆史背景
    在古代社會,鞭杖是常見的刑罰工具,用于懲治罪犯或違反紀律者。例如《隸釋·漢太尉劉寬碑》記載:“故能去鞭拊,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姦”,表明通過“鞭拊”可震懾犯罪,無需嚴刑逼供。

  3. 其他寫法
    該詞在文獻中亦作“鞕拊”,屬于異體寫法,含義相同。

現代延伸

如今“鞭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嚴厲的訓斥或懲戒行為,不再作為實際刑罰存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不平百體保扞報國苞苴竿牍貶骨辨明不舍長鳴超然自逸成績單傳序綽開盜憎主人都廣防察分馳觏面哈肋巴緩期麾軍火味減削極點凈辦酒觥倔佹愧窘廉升六出奇計流水簿鑼鍋茂遂敏晤摩厲以需拼死栖遯切勿七遷曲律惹翻仁壽節商港山營設誠射禦衰庸阘茸刷膩疏暢説結太公釣魚,願者上鈎談訪湯武讨吃鬼銅漏渥潤蝦蟇台犀柄麈尾心蕩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