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放在城牆外的木制的守城設施。《漢書·陳湯傳》:“土城外有重木城,從木城中射,頗殺傷外人,外人發薪燒木城。”《元史·外夷傳三·占城》:“ 占城 兵治木城,四面約二十餘裡。” 明 唐順之 《牌》:“仰州縣照依發去木城式樣,作速造完,聽候取用,毋得遲誤…… 常熟 、 長洲縣 、 吳縣 、 崑山縣 、 吳江縣 、 嘉定縣 、 太倉州 俱一百架。”
“木城”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安放在城牆外或城垛處的木制守城戰具,屬于軍事防禦工事。通過多層木結構形成屏障,可有效抵禦敵方進攻。
曆史記載
結構與用途
木城通常由大型木材搭建,部分配有可移動裝置,既能阻擋敵軍攀爬,也可作為弓箭手掩體。例如《元史》提到占城國曾用木城構建約二十裡的防禦圈。
在漢語語境中,木城也被引申為“固執、不通情理”的象征。因木制城牆看似堅固卻易被火攻摧毀,常用來形容思維僵化、難以變通的人或事物。
例如:
“他像木城般頑固,完全聽不進建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器械或成語典故,可查閱《漢書》《紀效新書》等文獻原文。
《木城》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由木材構建而成的城牆、圍牆或寺廟。
《木城》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木”,表示該字與木材相關;第二個部首是“發”,表示該字與建築物相關。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0畫。
《木城》這個詞的使用較為罕見,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它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并不常見,可能是某些地區特有的詞彙。
《木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木城”。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古時對于《木城》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記載了古代漢字的字義和字形。然而,《木城》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并沒有明确的記錄。
1. 古人在戰争時常常以木城作為防禦工事。
2. 這座寺廟的圍牆是用堅固的木城構建而成的。
木材、木屋、木質、城牆、城市、城堡
木栅、木牆
石城、土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