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镇的意思、军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镇的解释

指镇守边地的驻军。《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千人置子总管一人,五千人置总管一人。” 唐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军事地理概念,主要指中国古代在边境或战略要地设置的、以军事防御和管控为主要职能的军政合一的区域单位或机构。

  1. 核心定义与职能:

    • 军事驻防:军镇的核心功能是在国家边境或内地要害地区驻扎军队,构建防御体系,以抵御外敌入侵、维护边疆稳定或震慑内部潜在威胁。它是王朝国防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 军政合一:军镇不仅负责军事,通常还兼管辖区内的行政、民政事务(如户籍、赋税、屯田等),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长官(如节度使、都督、总兵等)往往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 区域管控:军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行政区域,对所辖区域(称为“镇区”或“防区”)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
  2. 历史演变与典型代表:

    • 起源与发展:军镇制度萌芽于秦汉的边郡、边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繁而广泛设立,成为地方重要的军事据点。唐代是军镇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节度使”统领的“藩镇”(亦称“方镇”),成为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地方最高权力机构。
    • 唐代藩镇:唐代中后期,藩镇(军镇)林立,著名的如范阳、平卢、河东、朔方等镇。它们一方面在抵御突厥、吐蕃等外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因权力过大导致了“安史之乱”及后续的藩镇割据局面,深刻影响了唐朝国运。
    • 后世形态:宋、明等朝代也设有类似职能的军事单位,如宋代的“军”(一种行政区划,常设于要地)、明代的“九边重镇”(如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等),都是军镇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延续和演变。
  3. 文化内涵与影响:

    • 军镇不仅是军事堡垒,也是边疆开发、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驻军及其家属的屯田、生活促进了边地的经济开发和人口增长。
    • 军镇长官的权力集中模式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与军事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利弊(如强干弱枝与尾大不掉)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边疆的重要课题。
    • 在文学作品中,“军镇”常带有边塞、雄壮、苍凉或割据、动荡的意象,反映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角色。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军镇”词条释义(需查询权威在线词典平台如“汉典”或纸质版)。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关条目(如“军镇”、“节度使”、“藩镇”)。
  3.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通史》课程讲义(公开资源):关于唐代藩镇制度的论述。
  4. 《中国军事制度史》(军事科学出版社):历朝历代军事驻防体系章节。
  5. 《明史·兵志》:关于明代九边军镇设置的官方记载(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相关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军镇”是汉语中一个历史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军事要地或镇守边地的驻军,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管理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军镇”由“军”(军队)和“镇”(城镇/要地)组成,字面意为军事重镇,强调某地在战略上的军事重要性。例如唐代白居易诗中“军镇国藩维”即形容其作为国家屏障的作用。

二、历史背景与管理模式

  1. 起源:十六国末期,北方政权在军事要冲设立军镇,将军队家属及管辖人口与平民分离,形成特殊行政区。
  2. 管理:
    • 长官称“镇将”,兼管军事与民政,实行军事化管制;
    • 辖区内的居民称为“镇民”。
  3. 发展:北魏时期,军镇成为与“州”平级的行政区划,广泛分布于南北边境。

三、职能与实例

四、演变与消亡

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军镇逐渐转为州郡制,但其军事重镇属性仍被后世沿用,尤其在边塞防御中常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军镇制度差异,可参考《旧唐书·职官志》等古籍原文或专业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晾翅苞蘖把盏奔霄博邪操江侈长齿豁头童撺鼓儿错逜队员堕阙独帚纺织纤维方竹杖发颜更换狗盗絓结黑林侵黄幄黄屋将军毁讟硷气金兰友久久居正渴酒拉腿乐游园连翻怜香惜玉流耀面地迷离徜仿敏卲内神篇记偏侍啓白起打琼丝悫直上造沙区沈范生男育女深密耍俏説千説万私祧颂埙梯山航海踢腾相着消絶小可的小智斜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