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刍狗的意思、刍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刍狗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魏源 本義:“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屍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芻狗,結芻爲狗,巫祝用之。”後因用以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晉 劉琨 。《答盧谌》詩:“如彼龜玉,韞櫝毀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 唐 李颀 。《裴尹東溪别業》詩:“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明 唐順之 。《讀東坡詩戲作》詩:“掃除 李 杜 芻狗語,出入鬼神傀儡門。” 康有為 《屠梅君侍禦謝官歸索詩為别敬賦》之六:“雜學與夷學,視儒若芻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刍狗”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特殊概念,綜合多部典籍和權威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二、本義與祭祀用途

刍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形祭品。其特點包括:

  1. 制作:以青草或幹草編織,工藝講究且需虔誠态度;
  2. 使用:祭祀前被珍視(盛于竹筐、覆錦繡巾帕),祭祀後即被丢棄踐踏;
  3. 象征:體現古人“敬神而節用”的思想,替代真實犧牲的臨時道具。

三、哲學内涵

《道德經》名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揭示了深層哲理:

四、現代引申義

部分文獻(如)将“刍狗”引申為“品行低劣之人”,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被主流典籍收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刍狗本質是古代祭祀文化的産物,後被賦予哲學意義,成為自然法則的象征符號。其讀音和含義常被誤解,需以權威典籍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狗》的詞義和來源

《刍狗》是指以草料喂養的狗,也用來形容人格卑劣、品行惡劣的人。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村社會。在古代農田中,人們常常會給狗吃草料,這種喂養方式相對較為低劣和粗糙。因此,用《刍狗》來形容品行惡劣的人,是通過對待狗的方式來比喻一個人的卑劣行為。

《刍狗》的部首和筆畫

《刍狗》的部首是“刂”和“犬”,其中“刂”是刀的意思,表示切削、割斷的意義;“犬”表示狗。

根據這個部首組合,可以得出《刍狗》的總筆畫數是8畫。

《刍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繁體字中的《刍狗》寫作「芻狗」,字形稍有差異,但詞義和含義相同。

古時候《刍狗》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就是以一個典故出現,《詩經·齊風·刍狗》:“刍狗之牖,可以正視。”指的是狗在窗戶上望外。在古代文獻中,基本隻有這個詞的典故來源。

《刍狗》的例句

1. 他被人們稱為是一個無恥的《刍狗》,背叛了自己的同伴和前任。

2. 别把自己當成一個《刍狗》,應該學會做一個有良知和道德的人。

《刍狗》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刍狗心腸、刍狗行為、刍狗惡行。

近義詞:卑劣、卑鄙、下賤。

反義詞:高尚、正直、高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