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觀釁 ”。
亦作“ 觀釁 ”。窺伺敵人的間隙。《左傳·宣公十二年》:“ 會 聞用師,觀釁而動。” 陸德明 釋文引 服虔 曰:“釁,間也。” 唐 白居易 《策林·議兵》:“相時觀釁,取亂侮亡,不為禍先,敵至而應,謂之應兵。” 宋 蘇轍 《赤壁懷古》詩:“古來伐國須觀釁,意突成功所未聞。” 清 劉松山 《緻梅啟熙書》:“弟現駐 南陽 所屬之 石橋 ,暫行控扼,觀釁而動。”
“觀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觀釁(guān xìn)指窺伺敵人的弱點或破綻,等待合適的時機采取行動。該詞強調在軍事或策略上觀察對方漏洞,伺機而動。
可譯為“watch for an opportunity” 或“observe the enemy’s vulnerabilities”。
注意:部分網絡釋義(如“冷漠旁觀他人困境”)可能存在偏差,建議以經典文獻和權威詞典解釋為準。
《觀釁》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觀看戲劇、電影等藝術作品時,對其中激烈、緊張、刺激的情節或場面産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觀釁》由兩個字部組成,其中“見”為左邊的部首,表示眼睛;“血”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血液。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觀釁》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篇》中,用來形容人們對于血腥暴力等情節的追求和欣賞。後來演變為形容人們對于緊張刺激的情節産生反應的一種詞語。
《觀釁》的繁體字為「觀血」。
在古代,「觀釁」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将「觀」寫作「觀」,将「釁」寫作「訢」或「釁」。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對于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1. 我看這部電影時産生了強烈的觀釁感受。
2. 觀衆們最喜歡的就是那些充滿觀釁元素的場景。
觀賞、觀看、觀察、觀演、觀點。
觀感、觀賞、觀念、觸動。
無趣、無心、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