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和;協調。《管子·四稱》:“四時不貸,民亦不憂;五穀蕃殖,外内均和。” 宋 範仲淹 《推委臣下論》:“均和法令,調理風俗……此宰輔之職也。” 宋 範仲淹 《今樂猶古樂賦》:“若乃均和其用,調審其音,上以系一人之德,下以悅萬國之心,既順時而設教,孰尊古而卑今!”
“均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調和、協調,常用于描述事物或關系的平衡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均和”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描述系統性平衡(如生态、社會管理)時仍具表現力。其内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和諧”的思想内核。
《均和》一詞的意思是平等和融洽。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代表了事物的平衡、協調和和諧。
《均和》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均”,它的部首是“土”,由7個筆畫構成。第二個字是“和”,它的部首是“口”,由8個筆畫構成。
《均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禹貢》中,被用來形容為國家的治理和社會的和諧。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代表了事物的平等、平衡和和諧。
《均和》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均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均和的第一個字“均”在篆書中是用“土”和“君”組合而成的。“君”表示平等無差異,而“土”表示穩定均衡。第二個字“和”在篆書中是用“雙口”表示的,象征着兩個相互持平的嘴巴,代表了相互和諧共存。
1. 為了實現社會的均和發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 我們應該追求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均和關系,而不是争鬥和矛盾。
均勢、均勻、和諧、感和、和平、平和
協調、平等、一緻、和諧、共識
不平等、不協調、不和諧、不和睦、不均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