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衆賢能之士。2.今多指衆英雄模範人物。3.百花。
1.謂衆賢能之士。《後漢書·窦何傳論》:“内倚太後臨朝之盛,外迎羣英乘風之勢。” 晉 陶潛 《詠荊轲》:“飲餞 易水 上,四座列羣英。” 明 方孝孺 《送河南佥事湯侯序》:“夫以 漢 承 秦 坑滅之餘,賢才宜其難遇也。而真主一出,羣英蝟興。”
2.今多指衆英雄模範人物。 陳毅 《開國小言》詩:“羣英共檢閲,盛業開萬代。” 趙樸初 《普天樂》曲:“開大道巖石輕搬,建廣廈宏基穩奠,集羣英赢得今天。”
3.百花。 明 李東陽 《習隱》詩之八:“疏林綴冰葉,千樹開羣英。”
“羣英”是“群英”的異體字寫法(“羣”為“群”的古體),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衆多賢能之士
最早見于《後漢書·窦何傳論》:“外迎羣英乘風之勢”,形容聚集傑出人才。如晉代陶潛《詠荊轲》中“四座列羣英”,明代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湯侯序》中“羣英蝟興”,均用于描述賢士荟萃的場景。
現代多指英雄模範人物
如陳毅《開國小言》詩句“羣英共檢閲,盛業開萬代”,以及趙樸初《普天樂》中“集羣英赢得今天”,均以“群英”代指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的傑出集體或個人。
借喻百花盛放
明代李東陽《習隱》詩“千樹開羣英”,将百花拟人化為英傑,形成詩意化的自然景象描寫。
使用注意: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用例。
《羣英》(qún yī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
部首:羣(羊字旁)和英(⺾字頭)
筆畫:羣有13畫,英有9畫
來源:《羣英會》是元曲劇種之一,指的是集結了許多英勇善戰的人集體行動。
繁體:羣英
古時候漢字寫法:群英
例句:他們是這個行業的羣英,被譽為行業的佼佼者。
組詞:羣英會、羣英合
近義詞:英雄、佼佼者、豪傑
反義詞:平庸者、無名小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