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趙岐 注:“鴃,博勞鳥也。”後以“鳥音”比喻難懂的語言。古多指四夷外國之語。 清 黃遵憲 《香港感懷》詩之五:“民氣多羶行,夷言學鳥音。”
鳥音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鳥類通過喉部發出的聲音,常形容清脆、自然的聲響。
例:《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以"鳥音"描繪山林生機。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卷,第831頁。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第三章"自然意象"。
來源:《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05頁;《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87頁。
參見:
“鳥音”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來源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趙岐注:“鴃,博勞鳥也。”
此處以“鴃舌”(伯勞鳥的叫聲)比喻南方方言難懂,後引申為對異族語言的貶稱。
本義
原指鳥類的鳴叫聲,但古時多用于比喻難懂的語言,尤其是四夷(古代中原對周邊民族的統稱)或外國的語言。
文化背景
古代中原文化以“雅言”為尊,将周邊民族語言視為“鳥音”,帶有輕視或難以理解的意味。例如清代黃遵憲《香港感懷》詩:“夷言學鳥音”。
近義詞
文學引用
如查字典例句:“長方嵌石鍍金鳥音籠是19世紀末由法國制造的。”此處“鳥音”回歸字面義,指鳥鳴聲。
引申用法
現代也可幽默化用于形容晦澀的方言或外語,但需注意語境中的文化敏感性。
“鳥音”一詞兼具字面與比喻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其曆史用法反映了古代語言觀,現代使用時應避免歧視色彩。
爆發音被甲枕戈摽落波駭雲屬播食不辰不諱之朝長生天饬表潒潒黨翼刁徒抵押獨當二次元方謀放屁辣臊飯鍋發怒穿冠費情負資産高議割股之心绠绁歌篇歸齊貴途過遣海不揚波花帽軍謊語精虔恇慴潦草塞責溜軒鸾驷淪铄甯輯弄優偏心平面鏡牽拘謙亮輕疏窮極無聊屈起潤文笙管樂參橫勢均力敵事以密成誦詠損抑夙儒苔茸踏青頑症瑕釁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