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自吟嘨。古代高人逸士多有長嘯之習,用抒胸臆。 唐 李白 《與南陵常贊府遊五松山》詩:“ 安石 ( 謝安 )泛 溟 渤 ,獨嘯長風還。” 唐 白居易 《閑居》詩:“獨嘯晚風前,何人知此意。”
“獨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指獨自吟嘯或高歌,常用于形容古代文人逸士通過長嘯抒發胸臆的行為。該詞既包含“獨自”的孤傲感,又蘊含“長嘯”的情感釋放,多與超脫世俗、表達個人情懷相關。
常與“清風”“山林”“孤月”等自然意象結合,強化遺世獨立或超然物外的意境。
獨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形容動物獨自發出高亢、高聲的叫聲,通常可以用來形容狼、狗等引以為傲、獨自守衛領地或宣示權威的動物發出的響亮、刺耳的嗥叫聲。
獨嘯由“犬”和“號”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犬”是狗類的意思,“號”表示聲音。獨嘯的總筆畫數為12個,其中“犬”的筆畫數為4個,“號”的筆畫數為8個。
獨嘯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的觀察和動物行為的描寫。在古代,狼群是以一種固定的方式進行通訊的,它們通過高亢的嗥叫聲來傳達信息和警示。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将這種叫聲形容為獨嘯。
獨嘯的繁體字為「獨嘯」。
在古代,獨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獨嘯的古代寫法為「犭號」。
1. 狼在暮色中發出一聲獨嘯,仿佛在向月亮訴說。
2. 黃昏時分,大自然回蕩着獨嘯的聲音,顯得格外凄涼。
3. 他的獨嘯嘹亮而有力,令人不禁為之動容。
獨立、獨行、獨特、獨處、嘯傲、嘯聲、嘯叫。
嘶吼、吼叫、嗥叫。
沉默、安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