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具的意思、不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具的解釋

(1)

 

[inexhaustive]∶不一一詳說(舊時書信結尾用詞)

餘容面叙,不具

(2)

 

[incomplete]∶散失不完備

舊籍散亡,典章不具

詳細解釋

(1).不齊備;不完備。《墨子·七患》:“此皆備不具之罪也。”《後漢書·祭祀志上》:“ 建武 元年已前,文書散亡,舊典不具。” 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 質 家迎奉器皿不具。”

(2).書信末尾常用語,猶言不詳備。 晉 王羲之 《萬石帖》:“雲當有旨信,遲望其至,僕劣劣,故遣不具,還具示 王羲之 。”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與安東諸軍州書》:“尋當更使人續往,先此不具。”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視名實俱喪,為天下笑者何如者?書此。敬問起居。不具。”參見“ 不備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具”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傳統用法

  1. 書信結尾的套語
    指書信中不一一詳述内容,常用于結尾表示簡略。例如:“餘容面叙,不具”(晉代王羲之書信)。這一用法在古籍中常見,如《晉書》提到“不具”作為書信結尾的委婉表達。

  2. 表示不齊備、不完備
    指事物或條件缺失、不完整。例如《墨子·七患》中“備不具之罪”,指因準備不充分而獲罪。唐代陳子昂的《為建安王與安東諸軍州書》也使用“不具”表示信息不詳盡。


二、現代引申義

  1. 缺乏能力或條件
    多用于描述人物、事物缺乏某種特征或能力。例如:“原教旨主義者不具備多元化思維”(現代例句)。

  2. 委婉批評或諷刺
    可暗指某方面的不足或缺陷,如“章法不具”“典章不具”等表達。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墨子》《晉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具: 《不具》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作形容詞,用于表示某種特定的缺乏或者不具備某種屬性或能力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具》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漢字是“不”,部首為“一”,總筆畫數為4;第二個漢字是“具”,部首為“八”,總筆畫數為8。 來源: 《不具》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直接,是由漢語中的“不”和“具”兩個詞組合而成。 繁體: 繁體字形為「不具」,與簡體字形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寫作「不具」,其中第一個字的上半部分中間一筆橫的位置稍高于現代漢字。 例句: 1. 他不具備做這個工作所需的技能。 2. 她的身體不具備參加運動會的條件。 組詞: 不具備、不具名、無所不具、具備不全 近義詞: 缺乏、欠缺、不具有 反義詞: 具備、具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