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螙籍”。蟲蛀過的書。泛指古舊書籍。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全謝山姚公碑銘》:“或 謝山 并二事言之耶,年祀浸遠,螙籍僅存,此類無可攷訂其是非矣。”
蠹籍,漢語複合詞,由“蠹”和“籍”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二、詞義解析 “蠹籍”屬偏正結構,常見兩種釋義: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藏書文獻與文人筆記,如清代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載:“此蠹籍雖殘損,猶可補綴”,體現藏書家對蟲蛀古籍的修複實踐。當代文獻學研究中,該詞仍用于描述古籍保存狀況(《古籍修複技術規範》)。
(參考資料: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劉熙《釋名》、司馬遷《史記》、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蠹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由“蠹”(蛀蟲)和“籍”(書籍)組成,字面指被蟲蛀蝕的書籍,如。
例如清代文獻《霞外攟屑》提到“螙籍僅存”,即指殘存的古舊書籍。
引申含義
泛指年代久遠、保存狀态較差的古籍,如詩句“一壑已堪藏蠹籍”(明代朱同)。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蛀蟲侵蝕木材,比喻腐蝕人的品德或敗壞名聲”。但此用法在古籍和常見文獻中較少見,可能屬于個别釋義擴展,需結合語境判斷。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優先采用“蟲蛀古書”的本義;若遇比喻用法,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避秦客才緒鸱峙簇酒村沽雕杇地椒締綸短襖幡兒返鄉團霏解奮勇前進負餱勾點鈎佩桂庭悍民黃菜環鋸化魚胡謅亂說極呼技倆廑念靳色軍身軍興法開印坎井之鼃口渴狂酒棱鳀嫠居流音論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買死鳴鼓而攻冥召木屧祛累曲泉散目山琛山貓沈浸攝提绶帶鳥暑暍私撰俗網榻橘棠梨頭魚汪穢畏瑟五雉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