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河用之繩索。《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凡出兵深入賊境,其濟渡之備,軍中自有過索、渾脫之類,未聞千裡運木隨軍。”
“過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過索(guò suǒ)指古代用于渡河的繩索,常見于軍事或交通場景中。其核心含義是輔助跨越水域的工具。
曆史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記載軍隊深入敵境時使用“過索”和“渾脫”(皮筏)作為渡河裝備,強調其便攜性。
原文:“凡出兵深入賊境,其濟渡之備,軍中自有過索、渾脫之類,未聞千裡運木隨軍。”
結構分析
“過索”是古代渡河工具,多見于軍事文獻,後也用于詩歌中表達意象。其定義和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為統一,現代使用較少,屬于曆史詞彙。
《過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錯過了機會,失去了機會。
《過索》的部首是辶,共有10個筆畫。
《過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授手遺表,及時祿秩小,故司馬遷起居多遇年少,亦往往過索,於是筆者亦見嘗其事耳。”意為司馬遷的官職低微,雖然是才華出衆,但往往錯過了機會。
《過索》的繁體字為「過索」。
古時候的《過索》字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
他因為疏忽大意,過索了參加比賽的機會。
過程、過錯、過失、索取、索引、索賄。
錯過、失去、放棄。
抓住、把握、獲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