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桂的一種。《楚辭·離騷》:“雜申椒與箘桂兮,豈惟紉夫蕙茝。”一本作“ 菌桂 ”。 洪興祖 補注:“《本草》有菌桂,花白蘂黃,正圓如竹。菌,一作‘箘’,其字從竹。” 晉 左思 《蜀都賦》:“於是乎邛竹緣嶺,箘桂臨崖。”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箘桂》﹝集解﹞引 陶弘景 《名醫别錄》:“箘桂生 交趾 、 桂林 山谷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之。”
“箘桂”是一種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桂類植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箘桂”是桂樹的一種,屬于常綠喬木,其樹皮可作藥材或調料(即“桂皮”),葉、枝可提煉桂油。古文中“箘”與“菌”通假,故也作“菌桂”,指花白蕊黃、形似竹節的桂類植物。
古籍引用
《楚辭·離騷》有“雜申椒與箘桂兮”的描述,洪興祖補注引《本草》稱其“花白蘂黃,正圓如竹”;晉代左思《蜀都賦》也提到“箘桂臨崖”,可見其生長于山崖地帶。
植物特征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箘桂主要分布于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樹形高大,葉片橢圓形,樹皮香氣濃郁,與普通肉桂相似但形态更接近竹類。
用途與價值
樹皮(桂皮)可入藥或調味,枝葉可加工為桂油,具有溫經散寒等藥用功效。
注:由于不同文獻對“箘桂”的記載存在差異,現代植物學中可能對應特定肉桂品種,但具體分類需結合更多史料與植物學研究。
《箘桂》是一個詞語,它可以指代竹子和桂花。這個詞語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和用法。
《箘桂》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木),分别代表竹子和木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箘桂》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并在日常語言中得到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箘”字的寫法為「籤」,而“桂”字的寫法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經曆了演變和改革。相比現代漢字,古代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關于《箘桂》這個詞語的古代寫法或許不同于現代的形式,但我們無法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包含《箘桂》這個詞語的例句:
1. 他用竹子和桂花制作了一串風鈴。
2. 這個花園種滿了竹子和桂花。
3. 山間的竹林中飄來桂花的香味。
組詞:箘竹、箘葉、桂樹、桂花樹。
近義詞:竹花、竹林、桂花香。
反義詞:非竹、非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