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時吉利。《易·既濟》:“初吉終亂。《彖》曰……‘初吉’,柔得中也。” 高亨 注:“封辭雲‘初吉’者,因臣下在初時得正中之道,故吉也。”
(2).朔日,即陰曆初一日。《詩·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毛 傳:“初吉,朔日也。”一說自朔日至上弦(初八日)為“初吉”。見 王國維 《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唐 杜甫 《北征》詩:“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 浦起龍 心解:“初吉,朔日也。”
初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間指向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指農曆每月的初一日(朔日)或月初的吉日。古代将一個月分為四部分:“初吉”(初一至初八)、“既生霸”(初九至十五)、“既望”(十六至廿二)、“既死霸”(廿三至月底)。“初吉”即月亮新生的階段,象征新的開始,古人常選此日舉行重要儀式。
例證:
《詩經·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鄭玄箋:“四月為初吉。” (指周曆四月朔日)
西周金文與文獻中,“初吉”存在曆法争議:
現代漢語中,“初吉”僅見于古籍研究、曆史文獻或仿古文體,日常口語已不用。其文化内涵強調時間開端的美好寓意,如“歲初吉辰”指新年伊始的吉祥時刻。
權威參考來源:
“初吉”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初時吉利
這一含義源自《易經·既濟》卦辭“初吉終亂”,《彖傳》解釋為“柔得中也”,指事物在初始階段因遵循中正之道而呈現吉利狀态。高亨在注解中進一步說明,這是因臣下在初期能秉持正道,故得吉祥。
朔日或月初時段
兩種解釋的適用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例如,《易經》側重時間起始的吉兇,而《詩經》則偏重曆法日期。
百思不得其解褓裙北溪比戶避宅不知貴賤長江三峽工程惆惕垂休淳淡錯縫兒帶佩等值線地下采礦豆比端倪可察度紀遁天妄行二柄風起雲飛分役分治敷與告勑觥録事和展貛郎幻僞虎踞龍盤家諱計程車近耗儁發開劫度人懇讓老雕蟲臨長令聞令望離世異俗驢打滾馬到成功盲瞀蠻獠縻系念念狃忕權豎啬年傻不楞登沙災盛秋水門酥酪疼癢吐賀文攤烏撒誣僞嬉敖錫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