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伏的意思、秋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伏的解釋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末伏亦稱秋伏。 唐 曹松 《夏日東齋》詩:“三庚到秋伏,偶來松檻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秋伏”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1. 氣候現象
    指秋季異常炎熱的天氣,常見于中國南方(如長江流域)。此時氣溫回升如夏季伏天,與通常涼爽的秋季形成對比,多用于描述氣候反常現象。

  2. 曆法時間
    根據傳統節氣劃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為中伏,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稱為末伏,即“秋伏”。例如唐代曹松詩句“三庚到秋伏”,即指末伏時段。

  3. 使用場景差異

    • 作為氣候描述時,多用于口語或文學表達,強調天氣的反常性(如“今年秋伏來得早”)。
    • 作為節氣術語時,常見于曆法、農事或古籍引用,如《夏日東齋》中的“秋伏”明确指向末伏日期。
  4. 補充說明
    兩種解釋并無矛盾,前者側重實際氣候,後者為傳統節氣劃分。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秋伏

秋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秋”和“伏”。下面将詳細介紹其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含義

秋伏指的是秋天裡的一種氣候現象,即在秋季過渡到冬季之前的一段時間内,天氣溫度逐漸下降,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但還未進入寒冷的冬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秋”字的部首是禾,總筆畫數為9,包含了複雜的筆劃組合。
“伏”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6,較為簡單。

來源

秋伏一詞起源于古代農耕社會對氣候的觀察和記錄,并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秋季的氣氛和特點。

繁體

秋伏的繁體字為「秋伏」,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秋伏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秋」字在上面,「伏」字在下面。

例句

1. 秋伏的天氣,早晚溫涼,非常適合戶外活動。
2. 深秋的伏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組詞

秋扇、伏案、秋水、秋風、伏地、秋茗、伏案練字、秋天、秋雨

近義詞

深秋、晚秋、霜秋

反義詞

初秋、盛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