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诏的意思、對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诏的解釋

猶對策。《新唐書·員半千傳》:“客 晉州 ,州舉童子, 房玄齡 異之,對詔高第,已能講《易》、《老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臣子對皇帝诏令所作的書面答複或奏對。該詞多見于古代官方文書語境,具有以下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對诏(duì zhào)

指臣下針對皇帝下達的诏書、谕令所撰寫的正式回應文書。此類文書需嚴格遵循禮儀規範,内容通常包含對诏令的理解、執行計劃或政策建議,是古代君臣議政的重要形式。


二、詞源與曆史用例

  1. 構詞解析

    • 對:意為應答、回應。《說文解字》釋:“對,應無方也”,引申為正式答複。
    • 诏:特指皇帝發布的命令或文書。《禮記·曲禮》載:“诏,告也,天子之言曰诏。”

      二字組合即形成“回應诏書”的專有名詞。

  2. 典籍例證

    • 《漢書·賈誼傳》記載:“每诏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此處“對”即指賈誼針對诏令提出對策。
    • 《後漢書·陳寵傳》載:“寵每對诏,辄條奏經義,務存寬恕。”明确以“對诏”指代臣子回應诏書的奏章。

三、相關制度背景

在漢代至明清的官僚體系中,“對诏”屬于正式公文類型之一,需符合以下規範:


四、現代延伸與關聯概念

  1. 相關詞彙

    • 對策:由“對诏”衍生,指應對問題的策略,如“科舉對策”。
    • 奏對:泛指臣子面見皇帝時的應答,與書面“對诏”互補。
  2. 文化影響

    此類文書推動古代議政制度發展,如唐代“對策”成科舉常科,宋代“禦試策”直接影響官職授予。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查看詞條(注:此為詞典官網,具體詞條需訂閱查閱)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3.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2015年。

以上釋義綜合古代文獻、制度史及權威辭書,完整呈現“對诏”的語義源流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對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對诏”意為“猶對策”,即對皇帝發布的诏令進行回應和執行。具體指官員或臣子面對皇帝的诏書時,需積極應答并落實相關命令,體現對皇權的服從。

  2. 詞語結構與來源

    • “對”表示回應、應對,“诏”指皇帝發布的命令(如提到,“诏”字本義為“上告下”,後特指帝王诏書)。
    • 曆史用例見于《新唐書·員半千傳》:“對詔高第,已能講《易》《老子》”,指通過應答诏令的考核獲得優異名次。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員行政語境,強調對上級命令的忠實執行(提到“多用于形容官員對上級的命令忠實執行”)。也可引申為對重要指示的積極響應。

  4. 補充說明
    “诏”的讀音為zhào,其字形由“言”和“召”組成,本義為號令,進一步印證“對诏”與帝王權威的關聯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島榜女辦好邊界庳惡别都兵工比拼雠覆儲妃炊帚春申江麤且殚精竭思攧翻東南雀飛犯怵俸深負責該羅蓋然論感損高塵灌溢回卻魂轎漸巧薦師尖頭木驢見員集鳳浄濑金戚績紹酒後茶餘唧啧罝羅濬急靠頭連裌離宮别舘陸麗洛陽市毛火蟲鳴號掐訣籤帥石根時累首尾吟霜髩隼質搨地錢彈簧土地祠秃山纨絝顯姓揚名鮮衣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