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身吞炭”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故意改變形貌和聲音,使他人無法辨認。具體行為包括用漆塗身使皮膚潰爛如癞瘡(漆身),吞炭使嗓音沙啞(吞炭),以達到隱藏身份的目的。
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和《史記·刺客列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智伯被趙襄子所殺,其門客豫讓為報仇,先漆身毀容,後吞炭變聲,兩次刺殺趙襄子均失敗。最終豫讓被擒,趙襄子感其忠義,允許他刺衣代首後自刎。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精神,豫讓的行為成為後世贊揚氣節的典型。邯鄲市至今仍有豫讓橋遺址,印證了這一典故的地域文化影響()。
可通過《戰國策》《史記》原文或邯鄲市政府資料進一步了解完整故事脈絡。
漆身吞炭是一個成語,意指為了追求真理不畏艱辛,甘願忍受痛苦和困苦的境地。它形容一個人以極大的毅力和忍耐力追求事業或目标的精神。
漆身吞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林字旁)和吞,在常用字拆字中分别對應“木”和“口”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其中“漆”:11畫,“身”:7畫,“吞”:9畫。
漆身吞炭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大體篇》中,用來描述一個叫晏子的人的奉公忍辱之事。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漆身吞炭」。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早期的寫法為「漆身 吞炭」,其中的空格表示不同的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至現代的連寫形式「漆身吞炭」。
1. 他在創立公司的過程中漆身吞炭,幾乎失去了所有的休息和娛樂時間。
2. 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漆身吞炭,付出一切的努力。
組詞:身心力行、吞苦吐甜、漆黑一片
近義詞:忍苦耐勞、堅韌不拔、兢兢業業
反義詞:舒適安樂、安于現狀、逍遙自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