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爾的意思、蠢爾的詳細解釋
蠢爾的解釋
無知蠢動貌。《詩·小雅·采芑》:“蠢爾 蠻荊 ,大邦為讎。” 朱熹 集傳:“蠢者,動而無知之貌。” 晉 潘嶽 《關中詩》:“蠢爾 戎 狄 ,狡焉思肆。” 唐 白居易 《除程執恭檢校右仆射制》:“朕以 恆陽 之衆,蠢爾無知,驅彼生人,緻之死地。” 清 貝青喬 《捕鳄行》:“尾掉狂風狂,鬐揚毒霧毒。蠢爾鰐兮,雄長裸蟲三百六,血人於牙脆如肉。”
詞語分解
- 蠢的解釋 蠢 ǔ 愚笨,笨拙:蠢人。蠢材。蠢話。蠢事。蠢然。蠢拙。蠢笨。 蟲子蠕動:蠢動。蠢蠢。蠢蠢欲動(指壞人伺機欲動或敵人準備進犯)。 笨傻愚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爾的解釋 爾 (爾) ě 你,你的:爾父。爾輩。爾汝(你我相稱,關系密切)。爾曹(你們這些人)。爾虞我詐。 如此:偶爾。不過爾爾。 那,其(指時間):爾時。爾後。 而已,罷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網絡擴展解釋
“蠢爾”是一個漢語貶義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無知且躁動的狀态,既包含智力層面的愚笨(如、5),也強調行為上的盲目躁動(如、7)。該詞常見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帶有明顯輕蔑色彩。
二、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朱熹注解為“動而無知之貌”。後世如晉代潘嶽《關中詩》、唐代白居易诏書均沿用此用法(見、8)。
三、用法特征
- 對象指向:多用于形容群體性無知行為,如《詩經》指南方蠻族,白居易用以批評叛軍
- 構詞解析:
- 蠢:蟲類蠕動狀,引申為愚笨
- 爾:文言代詞“你/這樣”,強化指代對象
四、近義表達
五、使用注意
屬于較生僻的書面用語,現代口語中罕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場合(綜合、3、6)。
該詞釋義綜合了《詩經》注疏、曆代文學作品用例及現代詞典解釋,主要參考、3、7的權威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蠢爾》這個詞是指一個人或事物愚蠢、愚笨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蟲」部,右邊是「耳」部。共有12個筆畫,其中「蟲」部占6個筆畫,「耳」部占6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但在現代漢語中,它通常用來形容個人或行為愚笨、不聰明。
在繁體字中,「蠢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蠢爾」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因為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變體,這個詞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以下是一個使用「蠢爾」的例句:
「他一直做一些蠢爾的事情,總是不能理解别人的建議。」
與「蠢爾」相近的詞語有「愚蠢」、「愚笨」、「傻瓜」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同樣的意思。
相反的詞語包括「聰明」、「聰慧」或「智者」等,這些詞彙表示與「蠢爾」相反的概念。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