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蠢爾的意思、蠢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蠢爾的解釋

無知蠢動貌。《詩·小雅·采芑》:“蠢爾 蠻荊 ,大邦為讎。” 朱熹 集傳:“蠢者,動而無知之貌。” 晉 潘嶽 《關中詩》:“蠢爾 戎 狄 ,狡焉思肆。” 唐 白居易 《除程執恭檢校右仆射制》:“朕以 恆陽 之衆,蠢爾無知,驅彼生人,緻之死地。” 清 貝青喬 《捕鳄行》:“尾掉狂風狂,鬐揚毒霧毒。蠢爾鰐兮,雄長裸蟲三百六,血人於牙脆如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蠢爾”是古漢語中具有貶義色彩的複合詞,由“蠢”與“爾”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蠢”本義指蟲類蠕動貌,引申為愚笨、騷動;“爾”為代詞,表示“你”或“那樣”。組合後“蠢爾”多用于形容對方愚昧無知或行為莽撞,含強烈批評意味。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漢代鄭玄《毛詩箋注》解釋:“蠢,動也,謂荊蠻之族妄生紛擾。”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進一步注解:“蠢者,物動之貌,喻其不恭王命,如蟲之蠕動。”宋代朱熹《詩集傳》則強調:“蠢,無知之貌,斥蠻荊之愚妄。”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古代漢語》指出,“蠢爾”屬于先秦時期典型的詈語,常用于表達對異族或敵對勢力的蔑視。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亦收錄該詞,注明其語用功能為“貶斥性稱呼”。

文獻示例:

網絡擴展解釋

“蠢爾”是一個漢語貶義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無知且躁動的狀态,既包含智力層面的愚笨(如、5),也強調行為上的盲目躁動(如、7)。該詞常見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帶有明顯輕蔑色彩。

二、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朱熹注解為“動而無知之貌”。後世如晉代潘嶽《關中詩》、唐代白居易诏書均沿用此用法(見、8)。

三、用法特征

  1. 對象指向:多用于形容群體性無知行為,如《詩經》指南方蠻族,白居易用以批評叛軍
  2. 構詞解析:
    • 蠢:蟲類蠕動狀,引申為愚笨
    • 爾:文言代詞“你/這樣”,強化指代對象

四、近義表達

五、使用注意

屬于較生僻的書面用語,現代口語中罕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場合(綜合、3、6)。

該詞釋義綜合了《詩經》注疏、曆代文學作品用例及現代詞典解釋,主要參考、3、7的權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八袠躃人婢膝奴顔參會陳言膚詞吃交垂橐稛載春盎镫花佃農第二半國際惡果恩波分雪婦師高啟關令孤标傲世黑犢合任合扇合窳紅糖黃庭華夏混日子火冒三尺菅茅轇軋擊牀禁圉機賞科頭箕踞冷言熱語良性靈敏靈芽邏伺門不夜扃蒙滅女牛漚庫疲顇迫束虔虔起今傾國榮科三言兩語山背麝粉生蒭十二月律痌瘝一體頭號托庇瓦案烏曹仙娥河洩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