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不承認,隱瞞。《隋書·裴政傳》:“太子即以詰 榮 , 榮 便拒諱,雲‘無此語’。”《書·呂刑》“惟官惟反” 唐 孔穎達 疏:“或詐反囚辭,拒諱實情不承服也。”
“拒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ù huì,其核心含義為拒不承認并隱瞞事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對某件事或某種行為采取否認态度,并刻意隱瞞真相。例如《隋書·裴政傳》中記載:“榮便拒諱,雲‘無此語’”,即當事人拒絕承認自己說過的話()。
構成分析
古代典籍中的運用
現代語境中的適用性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分析,較少出現在日常口語中,常見于對隱瞞事實、逃避責任等行為的描述。
“拒諱”是一個具有雙重行為特征的詞語,既包含拒絕承認 的對抗性态度,又隱含刻意隱瞞 的消極行為。其用例多見于曆史文獻與法律語境,適用于描述逃避責任或掩蓋真相的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隋書》及唐代孔穎達的注疏()。
拒諱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拆分成“拒”和“諱”兩個部分。其中,“拒”是由手“扌”和巨字旁組成,表示抵擋、排斥的意思;“諱”是由言字旁和欠字旁組成,表示言語方面的避忌或不說出來的意思。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人們在言語中常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有一些話題或用語被視為禁忌或不吉利的,而被稱為“拒諱”。在古代,拒諱是對某些字詞或特定話題的避諱、避忌。
在繁體字中,拒諱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拒諱」。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拒諱在古時的漢字寫法是「拒諱」。諱是「諱」的古代别字,表意相同。這種寫法在現代已不常見,但在古籍文獻中仍可見到。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對這個話題一直拒諱談論。
2. 在古代,人們拒諱提及病症和死亡。
一些相關的詞語如下:
組詞:拒絕、拒禮、拒谏
近義詞:回避、避諱
反義詞:坦誠、直言
【别人正在浏覽】